在全球化的趨勢之下,地球村的概念較於以往,已越漸明顯並形成一股帶動市場趨勢的主流,不論是電子商務亦或是文化藝術產業,甚至是食品加工產業等等,都以著自己的方式在面對著全球化的腳步,其中,最明顯的當推電子媒介的部份。
以娛樂性消費產品為例,在電視遊樂器的領域當中,世界現役三大知名電視遊樂器為SONY的PlayStation2、微軟Xbox,以及任天堂的GameCube。其中又以PlayStation2自2000年三月四日發售以來至今累計九千萬台出貨量的數字傲視群雄。除了日本及亞洲方面的2104萬台之外,北美3648萬台,以及歐洲的3248萬台銷售佳績,也確確實實奠定了SONY在電視遊樂器產業上的龍頭地位。帳面上的數字固然驚人,在其背後所隱藏的卻是,只要是接觸電視遊樂器的消費者,不論所處在世界各地,電視機前所擺的就是這三大主機之一,並且有相當高的機率是由SONY所生產的PlayStation2。
有趣的是,這樣的主機銷售所帶動的並不只是單純電視遊樂器玩家的荷包,遊戲領域中知名的兩大世界展覽盛事,一個是美國的E3,另一個就是日本東京電玩展,在這每日兩地不同的展覽當中,所呈現的是軟硬體公司之間的技術角力以及合作。藉由媒體的報導,消費者也能清楚看到各公司之間的合作、併購事宜。如日本兩大知名遊戲軟體開發公司ENIX和SQUARE的合併案,也撼動了整個遊戲軟體業界,當有著瑜亮情結的兩間公司一掃過去多年來玩家心目中「世仇」的印象,攜手以全新的商標,不單純以技術合作而是以同一間公司的面貌出現在消費者面前時,其主要目的無外乎吸收過去各自支持單一公司產品的買家,對玩家而言或許是一項利多,然而以產業面而言,藉由這樣的合併,最大獲利者還是遊戲生產公司本身。由於遊戲開發商的軟體直接影響該相容遊樂器主機的銷售量,只在PlayStation2上開發遊戲的這兩間公司,也在無形中更加鞏固SONY的業界龍頭地位。
若仔細注意軟體開發公司的產品,會發現世界各地消費者所購買的「殺手級」遊戲軟體並無特殊差異,而PlayStation2本身又同時具備DVD播放機的功能,當消費者選擇遊樂器主機的時候,除了遊戲本身,又多了一項考量因素。被塑造成另一型態「家電用品」的遊樂器主機時代也將在次世代主機上更加發揚光大。當電視遊樂器不再只是電視遊樂器,並且在小型化以及家電化的過程中,逐漸變成一般非玩家消費者也矚目的焦點時,跟全世界都看得到麥當勞分店相同,消費者在選擇上或許有著三大主機的可能性,卻也被侷限在「三大」的迷思之中。
電視遊樂器由於遊戲內容的選擇因素,身兼閱聽人文化差異的反映體,一般而言歐美人士喜好運動模擬軟體居多,而台灣、韓國、中國大陸等受日本文化影響較深的玩家則偏好日式角色扮演類遊戲。然而生產賽車遊戲的NAMCO公司卻也同時生產角色扮演遊戲的大作。消費者在選擇軟體上,並不單以遊戲類型為考量,軟體開發公司為何也是其中的主要考慮因素之一。由於抱著「對這間公司的產品有信心」心態的玩家不在少數,進而演變成玩家的文化差異在某種前提下並不存在的情況。當一個消費者走進麥當勞,無論他是否對滷肉飯情有獨鍾,雖然同樣都是食物,他還是只有漢堡可以選,哪怕這裡有許多不同口味的漢堡。
因此,在電視遊樂器產業全球化根基已深的今日,雖然歸類於玩家的閱聽人本身並非多數,其影響的層面卻可能比起全世界都能見到NOKIA手機來得深入,手機終究是稱手與否以及名牌迷思的問題,當一群不懂日文卻又坐在電視機前玩著全日文介面角色扮演遊戲的玩家,針對遊戲的故事性品頭論足時,事實上,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差異性早已消失殆盡。
2005/11/05
要命的文化創意產業
十月份天下雜誌一篇關於故宮將邁向全球化腳步的文章表示,為了將故宮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讓歐美人士更加了解中國文物之美,而將與義大利的生活用品品牌ALESSI合作設計吉祥物,並衍生一系列的周邊產品,讓故宮在傳統的包袱之下能夠玩出酷炫的新把戲。
這樣的作法令人非議,首先是關於「文化創意產業」本身的問題,當文化創意產業本身淪為名詞解釋的同時,究竟該怎麼做才算是將文化以創意的形式結合產業?那絕非是在T恤上印著翠玉白菜就能一筆帶過的工作。文化一詞隨著解讀的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古典的文化解釋是「有沒有」的問題,將文化的層級拉抬到布爾喬亞之上的階級才得以享受;現今文化的解讀則著重在各種「生活型態」所呈現的不同面貌。然而無論將文化一詞以優越性或是平民化的角度觀看,那都是一種生活型態,差別僅在於古典的文化論述否定了某些層次以下的文化罷了。
既然文化本身是一種生活型態的呈現,將中國傳統文化交由外國人之手呈現,究竟還能不能算是一種創意的表現?又或者說,藉由外國人之手設計吉祥物的動作究竟創意何在?終究是義大利人的創意,而非我們自己的創意。文化創意產業的難處不該在如何硬生生將任何以傳統、古典、優美、藝術等等詞彙形容的產物與高科技結合之處打轉,當然也不該將創意的問題丟給他人之手去處理。文化創意產業理應是一種呈現,是一種凸顯出該文化產品氣息的表現。當故宮禮品部成為變相的誠品故宮店,大剌剌販售著別處買不着的Matthew Lien豪華紀念九片裝CD的時候,當所有的精美咖啡杯盤上都印著燙金處理清明上河圖的時候,最優先考慮的不該是找個義大利生活用品品牌,請義大利人替故宮畫個吉祥物,繼續印在馬克杯上期待這些商品有朝一日能夠巧遇伯樂。
喜歡欣賞文物並不代表喜歡將它穿在身上,或是拿它享用每一天早晨的咖啡,故宮可以年輕化,靠的該是年輕取向的活動,而不是生硬的周邊產品。確實周邊產品的影響力極大,然而少了宣傳的周邊產品是不會有人駐足的。舉凡「認識故宮」、「千古江山一日遊」等標題形式的故宮導覽活動都可以舉辦,台灣人的問題出在期望在最短的時間取得最大的效益,殊不知潛移默化的效果才能真正長遠。第一次的活動必然無法造成太大的迴響,然而若以口碑行銷的角度而言,只要有個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參與者的口耳相傳當然能夠促使往後第二屆、第三屆的更加完善。既然同樣是要宣揚傳統,那就製造新的傳統去輔助舊的傳統。傳統沒有不好,反而就是因為傳統好,它才得以變成傳統。一味追求出乎意料的創新,那就只能永遠都在創新。
要提升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應該還是從最根本的宣傳本身做起,人性化的導覽、入門卻又不簡陋的藝術活動、民眾票選的心目中十大最愛,以及政府的宣導等等,都是讓一般民眾得以接觸任何文化產業的最原始方式。文化之所以難以創意化,在於其本身高不可攀的印象,當多數人以「不懂」做為拒絕接觸文化產業的理由時,主事者該想的是如何讓大家都能「懂」,而非嘩眾取寵地大量生產廉價藝術品,當產品的提供者擺明了在藝術品的價值上做出妥協時,其實消費者也知道。
這樣的作法令人非議,首先是關於「文化創意產業」本身的問題,當文化創意產業本身淪為名詞解釋的同時,究竟該怎麼做才算是將文化以創意的形式結合產業?那絕非是在T恤上印著翠玉白菜就能一筆帶過的工作。文化一詞隨著解讀的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古典的文化解釋是「有沒有」的問題,將文化的層級拉抬到布爾喬亞之上的階級才得以享受;現今文化的解讀則著重在各種「生活型態」所呈現的不同面貌。然而無論將文化一詞以優越性或是平民化的角度觀看,那都是一種生活型態,差別僅在於古典的文化論述否定了某些層次以下的文化罷了。
既然文化本身是一種生活型態的呈現,將中國傳統文化交由外國人之手呈現,究竟還能不能算是一種創意的表現?又或者說,藉由外國人之手設計吉祥物的動作究竟創意何在?終究是義大利人的創意,而非我們自己的創意。文化創意產業的難處不該在如何硬生生將任何以傳統、古典、優美、藝術等等詞彙形容的產物與高科技結合之處打轉,當然也不該將創意的問題丟給他人之手去處理。文化創意產業理應是一種呈現,是一種凸顯出該文化產品氣息的表現。當故宮禮品部成為變相的誠品故宮店,大剌剌販售著別處買不着的Matthew Lien豪華紀念九片裝CD的時候,當所有的精美咖啡杯盤上都印著燙金處理清明上河圖的時候,最優先考慮的不該是找個義大利生活用品品牌,請義大利人替故宮畫個吉祥物,繼續印在馬克杯上期待這些商品有朝一日能夠巧遇伯樂。
喜歡欣賞文物並不代表喜歡將它穿在身上,或是拿它享用每一天早晨的咖啡,故宮可以年輕化,靠的該是年輕取向的活動,而不是生硬的周邊產品。確實周邊產品的影響力極大,然而少了宣傳的周邊產品是不會有人駐足的。舉凡「認識故宮」、「千古江山一日遊」等標題形式的故宮導覽活動都可以舉辦,台灣人的問題出在期望在最短的時間取得最大的效益,殊不知潛移默化的效果才能真正長遠。第一次的活動必然無法造成太大的迴響,然而若以口碑行銷的角度而言,只要有個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參與者的口耳相傳當然能夠促使往後第二屆、第三屆的更加完善。既然同樣是要宣揚傳統,那就製造新的傳統去輔助舊的傳統。傳統沒有不好,反而就是因為傳統好,它才得以變成傳統。一味追求出乎意料的創新,那就只能永遠都在創新。
要提升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應該還是從最根本的宣傳本身做起,人性化的導覽、入門卻又不簡陋的藝術活動、民眾票選的心目中十大最愛,以及政府的宣導等等,都是讓一般民眾得以接觸任何文化產業的最原始方式。文化之所以難以創意化,在於其本身高不可攀的印象,當多數人以「不懂」做為拒絕接觸文化產業的理由時,主事者該想的是如何讓大家都能「懂」,而非嘩眾取寵地大量生產廉價藝術品,當產品的提供者擺明了在藝術品的價值上做出妥協時,其實消費者也知道。
2005/08/28
全民社會流行運動
綜觀台灣目前媒體生態,似已創造出另一種另類的流行跟風,這樣的流行與追逐職棒明星、藝人名模無關,而是藉由不同議題設定所創造出的全民集體意識。我們的媒體早已習慣於大篇幅報導熱門話題,在「僅可獨家,不可獨漏」的競爭環境之下,中時有的,聯合不能沒有;在蘋果見報的,自由也同樣不可少。於是乎,當一則新聞的「剩餘價值」不只在見報當天告結時,裴帥、抗爭、玻璃娃娃的新聞就成了一次次的媒體聚焦點,版面篇幅腹地之廣,可謂羨煞所有爭相搶佔鏡頭的任何一個政客。
這種半強迫式的資訊填鴨,主導著民眾的情緒和關懷,彷彿這個社會在一時半刻之間,就只有一種新聞,彷彿新聞媒體當下所報導的訊息,就是全民所共同關切的重大議題。在大編輯台的作業模式之下,閱聽人眼中的社會,只是編輯在新聞價值考量下所選擇出的社會。麥可摩爾在紀錄片《科倫拜校園事件》中提到,美國之所以槍枝氾濫,人人自危,在於媒體呈現了一個燒殺擄掠橫行的罪惡都市。那台灣媒體所呈現的呢?
撇開裴永俊的名人光環不提,多少人真正關心泰勞抗爭的始末?多少人又真正終日為玻璃娃娃的權益請命?在激情過後、在一群人搖旗吶喊地革命的激情過後、在社會大眾坐在電視機前看著新聞一同憤慨的激情過後、在那群拿著遙控器卻被千篇一律的節目主宰著觀點的法蘭克福學派眼中的媒體祭品熱烈討論著社會問題的激情過後,有誰真正反省過,自己轉了十幾台新聞台翻遍五大報之後看的內容都一樣?
社會問題已然成為一種變相的流行文化,媒體的各種報導營造出許許多多的「社會關懷」,閱聽人的情緒波動如同浪花般不停重複著高高低低的起伏,偶而起了滔天巨浪,在一切終歸平息之後,卻是連個漣漪都沒得見。台灣根本沒有社會新聞、政治新聞、體育新聞、文藝新聞、娛樂新聞的分野,台灣的新聞就是一場場秀,一場場帶動人心群起激昂的秀,在這一場場的五光十射當中,任何人都有可能是主角,任何人都可能成為主導流行核心,關鍵在於,誰的剩餘價值最晚被壓榨殆盡。
誰還記得,賑災的匯款寄了沒;誰還關心,政府的行政機制是否該提升效率?大家繼續關心玻璃娃娃吧!這一波的熱潮過後,下一波又會是什麼?
這種半強迫式的資訊填鴨,主導著民眾的情緒和關懷,彷彿這個社會在一時半刻之間,就只有一種新聞,彷彿新聞媒體當下所報導的訊息,就是全民所共同關切的重大議題。在大編輯台的作業模式之下,閱聽人眼中的社會,只是編輯在新聞價值考量下所選擇出的社會。麥可摩爾在紀錄片《科倫拜校園事件》中提到,美國之所以槍枝氾濫,人人自危,在於媒體呈現了一個燒殺擄掠橫行的罪惡都市。那台灣媒體所呈現的呢?
撇開裴永俊的名人光環不提,多少人真正關心泰勞抗爭的始末?多少人又真正終日為玻璃娃娃的權益請命?在激情過後、在一群人搖旗吶喊地革命的激情過後、在社會大眾坐在電視機前看著新聞一同憤慨的激情過後、在那群拿著遙控器卻被千篇一律的節目主宰著觀點的法蘭克福學派眼中的媒體祭品熱烈討論著社會問題的激情過後,有誰真正反省過,自己轉了十幾台新聞台翻遍五大報之後看的內容都一樣?
社會問題已然成為一種變相的流行文化,媒體的各種報導營造出許許多多的「社會關懷」,閱聽人的情緒波動如同浪花般不停重複著高高低低的起伏,偶而起了滔天巨浪,在一切終歸平息之後,卻是連個漣漪都沒得見。台灣根本沒有社會新聞、政治新聞、體育新聞、文藝新聞、娛樂新聞的分野,台灣的新聞就是一場場秀,一場場帶動人心群起激昂的秀,在這一場場的五光十射當中,任何人都有可能是主角,任何人都可能成為主導流行核心,關鍵在於,誰的剩餘價值最晚被壓榨殆盡。
誰還記得,賑災的匯款寄了沒;誰還關心,政府的行政機制是否該提升效率?大家繼續關心玻璃娃娃吧!這一波的熱潮過後,下一波又會是什麼?
2005/08/27
暴動與抗爭之間
泰勞爭取自身權益的問題至今似乎已成為政治角力間的口水戰,關於政府方面究竟該如何處理人權問題或是接下來的外交問題等等,我並不想多加著墨,因為不管輿論如何,我相信最後的結論就如同過往的任何新聞事件一樣,不了了之。
對於台灣的媒體生態問題,絕大多數的閱聽人都將矛頭指向媒介素養的低落和媒體人的道德淪喪,關於這方面的議題,個人認為有必要另外再開一篇文章探討,因此這次的文章重心也不針對新聞議題的炒作加以撻伐。那麼,究竟這篇以泰勞為主題的文章想討論什麼?排除掉政治鬥爭以及媒介素養,我們來看看「角色定位」對閱聽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泰勞的抗爭事件至今仍在延燒,姑且不論雙方立場的差異和正反兩方的相互辯論,請看看各媒體至今對事件的標題,絕大多數的標題都寫著泰勞「暴動」事件如何云云……這是個相當弔詭的辭彙。「暴動」和「抗爭」之間的差異建構在相同的行動之中,卻因「暴動」一詞而顯得非理性以及暴力。記得當時得知這項消息,來自朋友的閒聊,在還沒看到媒體的標題前,我就相信媒體的處理方式必然是以「暴動」加以下標,為什麼?是媒體的議題設定問題,卻又不完全來自於議題設定本身,而是在另外一個更簡單明瞭,並且更直接的答案身上,不需要任何對於傳播學的基模便可理解──歧視。
是誰對泰勞有所歧視?不是媒體,也不是閱聽人,更不會是泰勞本身,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詭異,因為答案是所有人都對泰勞有所歧視,包括泰勞自己在內。
單就名詞解釋而言,泰勞是一個簡稱,是來自泰國的外籍勞工,何者又是外籍勞工呢?教育部國語辭典告訴我們是「非本國籍的勞動工人,簡稱外勞」,因此泰勞的正確翻譯應該是「泰國籍的勞動工人」。而勞工又如何解釋?「受僱從事勞動工作,以獲取工資的人」,在「勞工」這詞彙的衍生詞當中有個「白領勞工」的出現,因此可以判定,凡是拿人薪水的,都是勞工。勞工這個詞彙本身並不單指從事體力勞動工作者,任何人都可以抬頭挺胸地說自己是個勞工。
然而我們的外籍英語老師沒有「美勞」、「英勞」、「加勞」的存在,俄羅斯藝人瑪格麗特也不是「俄勞」,同樣都是受人僱用從事勞動工作,工作性質不同,似乎就有了高下之分。當泰勞可以隨隨便便以「泰勞」簡稱時,無論我們願不願意接受,歧視已經產生了。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樣的見解強詞奪理,只是文字遊戲,我承認這就是文字遊戲,卻是個相當悲哀的文字遊戲。這個文字遊戲所代表的竟然是一個打從心理不懷惡意的文化歧視。
我先反駁自己的說法。泰國有來台發展的藝人比如TAE以及中國娃娃,我們卻不以泰勞稱呼他們,因此這並非台灣對泰國文化歧視的問題,而是工作歧視。
我們對勞工朋友的歧視早已根深蒂固。想提神?我們有咖啡和蠻牛,卻沒有人喝保力達和維士比,我曾和人用保力達乾杯,這飲料並不難喝。我們之所以不喝這種飲料,原因出在這種飲料是「工人」在喝的,是一種「沒水準」、「沒品味」的飲料。我不知道喝個飲料都有水準的問題?把紅酒裝進塑膠杯和將保力達放進高腳杯中的水準和品味又該如何品評?
對於工人的歧視,建立在文化認知的差異。一般而言傳統對文化的定義在於「有」和「沒有」之間的二極區分,所謂的文化是一種精英份子的生活方式,其原因出在早期教育水準普遍低落,一般老百姓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知識份子便將這樣的人視為沒有文化的一群。然而傳統文化定義卻忽略了「生活方式」也是文化的一環,因此不同的生活方式或許有社經地位的差異,卻沒有所謂的文化高下之分,充其量是一種相互不理解罷了。由於不了解,而產生了排斥勞工階級生活方式的行為,這樣的行為藉由社會化的過程潛移默化到我們的腦海中,因而打從心底就不把勞工當作一回事。
同樣的道理發生在泰勞身上。傳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心理作用,加上本身對勞工階層的鄙視,使得泰勞在台灣的整個社會環境底下成了最渺小的一族,沒有人關心過艷陽高照之下揮汗工作的他們是否三餐溫飽,也沒有人曾經關心過語言的隔閡以及文化差異是否讓這些異鄉人的生活更加苦悶,當種種生活壓力不斷累積;當台灣人繼續相信一萬元的薪水對泰勞而言「相當富裕」;當泰勞的休閒生活就只能是三五成群圍坐在一塊兒唱著天主教歌曲、嗑著台灣啤酒的時候,沒有人能夠完全抹殺這群人爭取自己權利的正當性。
然而因為是泰勞,因為是弱勢的勞工加上更加弱勢的東南亞國民,因為這些人的口音明顯與我們不同,這些人爭取自身權益的抗爭,變成了暴動。有沒有人想過這當中有不少人的中文說得比我們說泰文還流利?我想說的是,當許多人坐在電視機前面大罵泰勞滾蛋不知感恩的時候,有多少人想過這些泰勞的知識水平其實沒有我們想像中低落?
當有人認為外勞的遣返可以製造更多的台灣人民工作機會時,在商言商,我說這是不可能的。為什麼那些老闆們願意花機票錢和食宿費請一群人到自己的國家工作?因為這些「不是薪水」的錢加上薪水之後的數字,還遠比任何一個台灣勞工的薪水低上許多。簡單來說就是那些雇工「便宜」。這年頭在台灣泡沫化的高教育程度影響下,大學的窄門變成了自動門,路上隨處可見的是頂著大學畢業頭銜的失業勞工,要這些人做外勞的工作嗎?就算真有人願意每天挑磚扛水泥,老闆說不定還不敢請!因為看到隨隨便便一個大學生頭銜,腦中第一個浮現的就是「這個人做不久」。一旦有更好的工作條件,沒有任何一個高材生願意留在工地的第一線,建築系的學生絕對不是拿工頭當作志向。
既然如此,就不需要再把台灣的失業問題推給與日俱增的外籍勞工,自己多多努力想辦法吧!這是專業能力的時代。
包括失業問題在內等等對外勞莫名的敵意,加上對弱勢族群的不尊重,當這群人認真打算爭取自身權利時,他們就只有成為暴民一條路。這條路不是他們自己踏上的,而是所有社會大眾為他們鋪上的。
有沒有人想過,泰勞的示威活動,比起當初兩顆子彈選出台灣總統時,那一整個月的群眾抗爭更來得像暴動?這麼說並沒有特別的政治立場,即便是貢寮鄉民反對核四興建的遊行;或是流浪教師爭取教師權的遊行;甚至是中國時報惡性資遣員工時的示威活動,這些曾經發生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的各式各樣抗議活動,由於抗爭的主導者是台灣人,是一般的台灣人民,因此這些活動哪怕衍生了多少社會問題,他們的立場都是合理的,都只是抗爭。
任何一項集會遊行,一旦特地強調出族群的類型,當中的歧視就已經悄悄地在人們的心裡生根。比方「同志」集會、「原住民」出草,以及「泰勞」暴動。沒有人特地以「異性戀」、「漢人」做為標題。因為「異性戀」也好,「漢人」也好,都是多數人。多數人是不需要被特地強化議題的一群人,這些人所爭取的權益只會被取景的角度扭曲,不會因為他們的身分而被扭曲。反觀弱勢族群,同樣會被記者的取景角度扭曲,特殊身分又讓他們的理念再扭曲了一次。
或許有人反駁,這樣的說法是陰謀論,是對整個社會的被害妄想症,是特意將事情嚴重化,因為當「泰勞」、「同志」、「原住民」被特地註明的時候,沒有人想過歧視的問題。是的,確實沒有人出自惡意地將這些族群的背景加以強化,因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也就是這樣的理所當然,更表現出這樣的歧視是多麼理所當然。
對於台灣的媒體生態問題,絕大多數的閱聽人都將矛頭指向媒介素養的低落和媒體人的道德淪喪,關於這方面的議題,個人認為有必要另外再開一篇文章探討,因此這次的文章重心也不針對新聞議題的炒作加以撻伐。那麼,究竟這篇以泰勞為主題的文章想討論什麼?排除掉政治鬥爭以及媒介素養,我們來看看「角色定位」對閱聽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泰勞的抗爭事件至今仍在延燒,姑且不論雙方立場的差異和正反兩方的相互辯論,請看看各媒體至今對事件的標題,絕大多數的標題都寫著泰勞「暴動」事件如何云云……這是個相當弔詭的辭彙。「暴動」和「抗爭」之間的差異建構在相同的行動之中,卻因「暴動」一詞而顯得非理性以及暴力。記得當時得知這項消息,來自朋友的閒聊,在還沒看到媒體的標題前,我就相信媒體的處理方式必然是以「暴動」加以下標,為什麼?是媒體的議題設定問題,卻又不完全來自於議題設定本身,而是在另外一個更簡單明瞭,並且更直接的答案身上,不需要任何對於傳播學的基模便可理解──歧視。
是誰對泰勞有所歧視?不是媒體,也不是閱聽人,更不會是泰勞本身,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詭異,因為答案是所有人都對泰勞有所歧視,包括泰勞自己在內。
單就名詞解釋而言,泰勞是一個簡稱,是來自泰國的外籍勞工,何者又是外籍勞工呢?教育部國語辭典告訴我們是「非本國籍的勞動工人,簡稱外勞」,因此泰勞的正確翻譯應該是「泰國籍的勞動工人」。而勞工又如何解釋?「受僱從事勞動工作,以獲取工資的人」,在「勞工」這詞彙的衍生詞當中有個「白領勞工」的出現,因此可以判定,凡是拿人薪水的,都是勞工。勞工這個詞彙本身並不單指從事體力勞動工作者,任何人都可以抬頭挺胸地說自己是個勞工。
然而我們的外籍英語老師沒有「美勞」、「英勞」、「加勞」的存在,俄羅斯藝人瑪格麗特也不是「俄勞」,同樣都是受人僱用從事勞動工作,工作性質不同,似乎就有了高下之分。當泰勞可以隨隨便便以「泰勞」簡稱時,無論我們願不願意接受,歧視已經產生了。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樣的見解強詞奪理,只是文字遊戲,我承認這就是文字遊戲,卻是個相當悲哀的文字遊戲。這個文字遊戲所代表的竟然是一個打從心理不懷惡意的文化歧視。
我先反駁自己的說法。泰國有來台發展的藝人比如TAE以及中國娃娃,我們卻不以泰勞稱呼他們,因此這並非台灣對泰國文化歧視的問題,而是工作歧視。
我們對勞工朋友的歧視早已根深蒂固。想提神?我們有咖啡和蠻牛,卻沒有人喝保力達和維士比,我曾和人用保力達乾杯,這飲料並不難喝。我們之所以不喝這種飲料,原因出在這種飲料是「工人」在喝的,是一種「沒水準」、「沒品味」的飲料。我不知道喝個飲料都有水準的問題?把紅酒裝進塑膠杯和將保力達放進高腳杯中的水準和品味又該如何品評?
對於工人的歧視,建立在文化認知的差異。一般而言傳統對文化的定義在於「有」和「沒有」之間的二極區分,所謂的文化是一種精英份子的生活方式,其原因出在早期教育水準普遍低落,一般老百姓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知識份子便將這樣的人視為沒有文化的一群。然而傳統文化定義卻忽略了「生活方式」也是文化的一環,因此不同的生活方式或許有社經地位的差異,卻沒有所謂的文化高下之分,充其量是一種相互不理解罷了。由於不了解,而產生了排斥勞工階級生活方式的行為,這樣的行為藉由社會化的過程潛移默化到我們的腦海中,因而打從心底就不把勞工當作一回事。
同樣的道理發生在泰勞身上。傳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心理作用,加上本身對勞工階層的鄙視,使得泰勞在台灣的整個社會環境底下成了最渺小的一族,沒有人關心過艷陽高照之下揮汗工作的他們是否三餐溫飽,也沒有人曾經關心過語言的隔閡以及文化差異是否讓這些異鄉人的生活更加苦悶,當種種生活壓力不斷累積;當台灣人繼續相信一萬元的薪水對泰勞而言「相當富裕」;當泰勞的休閒生活就只能是三五成群圍坐在一塊兒唱著天主教歌曲、嗑著台灣啤酒的時候,沒有人能夠完全抹殺這群人爭取自己權利的正當性。
然而因為是泰勞,因為是弱勢的勞工加上更加弱勢的東南亞國民,因為這些人的口音明顯與我們不同,這些人爭取自身權益的抗爭,變成了暴動。有沒有人想過這當中有不少人的中文說得比我們說泰文還流利?我想說的是,當許多人坐在電視機前面大罵泰勞滾蛋不知感恩的時候,有多少人想過這些泰勞的知識水平其實沒有我們想像中低落?
當有人認為外勞的遣返可以製造更多的台灣人民工作機會時,在商言商,我說這是不可能的。為什麼那些老闆們願意花機票錢和食宿費請一群人到自己的國家工作?因為這些「不是薪水」的錢加上薪水之後的數字,還遠比任何一個台灣勞工的薪水低上許多。簡單來說就是那些雇工「便宜」。這年頭在台灣泡沫化的高教育程度影響下,大學的窄門變成了自動門,路上隨處可見的是頂著大學畢業頭銜的失業勞工,要這些人做外勞的工作嗎?就算真有人願意每天挑磚扛水泥,老闆說不定還不敢請!因為看到隨隨便便一個大學生頭銜,腦中第一個浮現的就是「這個人做不久」。一旦有更好的工作條件,沒有任何一個高材生願意留在工地的第一線,建築系的學生絕對不是拿工頭當作志向。
既然如此,就不需要再把台灣的失業問題推給與日俱增的外籍勞工,自己多多努力想辦法吧!這是專業能力的時代。
包括失業問題在內等等對外勞莫名的敵意,加上對弱勢族群的不尊重,當這群人認真打算爭取自身權利時,他們就只有成為暴民一條路。這條路不是他們自己踏上的,而是所有社會大眾為他們鋪上的。
有沒有人想過,泰勞的示威活動,比起當初兩顆子彈選出台灣總統時,那一整個月的群眾抗爭更來得像暴動?這麼說並沒有特別的政治立場,即便是貢寮鄉民反對核四興建的遊行;或是流浪教師爭取教師權的遊行;甚至是中國時報惡性資遣員工時的示威活動,這些曾經發生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的各式各樣抗議活動,由於抗爭的主導者是台灣人,是一般的台灣人民,因此這些活動哪怕衍生了多少社會問題,他們的立場都是合理的,都只是抗爭。
任何一項集會遊行,一旦特地強調出族群的類型,當中的歧視就已經悄悄地在人們的心裡生根。比方「同志」集會、「原住民」出草,以及「泰勞」暴動。沒有人特地以「異性戀」、「漢人」做為標題。因為「異性戀」也好,「漢人」也好,都是多數人。多數人是不需要被特地強化議題的一群人,這些人所爭取的權益只會被取景的角度扭曲,不會因為他們的身分而被扭曲。反觀弱勢族群,同樣會被記者的取景角度扭曲,特殊身分又讓他們的理念再扭曲了一次。
或許有人反駁,這樣的說法是陰謀論,是對整個社會的被害妄想症,是特意將事情嚴重化,因為當「泰勞」、「同志」、「原住民」被特地註明的時候,沒有人想過歧視的問題。是的,確實沒有人出自惡意地將這些族群的背景加以強化,因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也就是這樣的理所當然,更表現出這樣的歧視是多麼理所當然。
2005/06/10
學運,不是大聲就有用
中央日報網路版五月十八日,一則文教新聞的標題這麼寫著:「私大學費自由化擬試辦」,當中提到了教育部長杜正勝在考察日、韓兩國高等教育後的感想,他表示日、韓兩國政府在補助私立大學的金額方面,比起台灣要少上許多,他們的私立大學可以沒有政府的大量資金補助,也絕不接受政府干預辦學。相對地日、韓兩國實施學費自由化,私立大學的學費高出國立大學有兩、三倍之譜。而杜正勝則希望台灣也仿效這樣的方針,擬定試辦私大學費自主,讓私大辦學能夠更有彈性。報導當中也提到了關於日韓兩國私立大學的辦學特色等等,指出在學費自主的政策下,各所大學的營運方針都有所不同,並且甚至有私立大學設備優於國立大學者。
特別找出這篇新聞稿,原因出在於這幾天再次掀起的反高學費運動思潮。聯合報在九日和十日的新聞當中各有一個小小的版面寫著輔大同學的連署反高學費運動,以及輔大學生的反高學費校內遊行。很不巧地,我是輔大的學生,更不巧地,我又負責了輔大新聞網和輔大之聲的部份職務。身為兩大校園媒體的參與者,我在輔大之聲看到新聞部同學忙碌地處理著黑水溝社同學發起的抗議活動新聞稿,也看著輔大新聞網針對這項議題的兩篇稿子上線,新聞還在網頁上,在我們苦思著接下來的後續報導該怎麼跑時,已經有人發言責備我們沒有善盡媒體人的社會責任了。
首先,關於教育部提出學費自由化政策這件事,在我提出評論前,我必須先說明,站在一個社會人的立場上,我傾向於相信政府的決議有其考量,哪怕有人認定了政客的提案全是利益掛勾下的產物,我仍然寧可先以接受這個政策的態度了解接納過後,再去判斷這樣的政策是否可行,以及其內容的優缺點。看過中央日報原文的人應該不難發現,杜正勝的考量在於現在各大學的發展同質性過高,各所大學沒有自己的特色,只是一味地希望取得更多的經費,以壯大自己的校園內部發展。而政府本來就不可能在國、私立大學之間的經費補助上有著同樣的金額支出,這一點我們是可以相信並且也無須特意反駁的。在這樣的思考前提下,私立大學有可能和國立大學有著相同規模的校地或是設備嗎?不可能。因此當私立大學有著與國立大學擁有同等學術環境的想法時,其實就已經邁向了永無止境的經費鬥爭問題上。唯一解決的辦法是比照日本做法,發展主題大學,消除名校的迷思,讓莘莘學子真正能夠選擇屬於自己興趣專長所在的大學就讀。至於如何在有限的經費發展自己的校園特色?則需仰賴學費自主的辦法,讓每間學校決定自己所需要的學雜費,並且妥善管理運用這些資金,讓校園發展更加健全。
──說穿了也就是自由心證的漲價空間。我就挑明著說,這種想法,台灣,辦不到。
杜正勝的想法並非不妥,確實台灣的大學雖然如雨後春筍地一個個冒了出來,但真正具有規模的大學又有多少?這並非看貶新興大學,只是當有這麼多的大學林立時,我們所反思的應該是,究竟這麼多大學的用途何在?在升學主義的壓力之下,台灣的大學林立,所求得的只是個「名」,而非「實」。教育部要篩選優質私立大學試辦學費自由化政策,誰有資格入圍?沒資格的又是為了什麼?被選上試辦的私大是否等於變相地得到了「品質保證」的宣傳效果?落選的大學是否會因此而更加質弱?當這樣的訊息發布,首當其衝的就是各所大學間的明爭暗鬥。在真正了解運作體系前,誰也沒資格說新興大學只是學店;誰也沒資格說傳統名校就有學術涵養。一切都只是媒體的塑造間接改變了大眾的認知。我所第一個看到的問題是強者恆強,弱者恆弱。
至於學費自由化後的問題則是漲幅該有多大?過去由於政府的控管,各校的學費調漲空間有其一定限度,但我們所看到的是幾乎每間大學漲幅都卡在規定的上限處,這種能漲就漲的狀況意味著大多數的學校都希望能夠獲得更多的資金運用,當學費自由化,每間學校可以自由決定學費該多少的時候,漲多了,被指責為學店;漲少了,入不敷出。校方永遠有一套說法解釋自己錢不夠用的原因何在,學生永遠是希望學費越少越好。當兩者的溝通平台早已不可能銜接的時候,學費自由化的理念永遠只能是理念。大家都在觀望、都在等待,等著哪間學校如同救世主般地排除眾議,大膽提出最高位數的漲幅空間,那個數據就成了新的調漲指標。這絕對不是「每間學校決定自己所需要的學雜費,並且妥善管理運用這些資金」,而是一種政府逃避責任的做法,逃避每年公開調漲幅度時所必須面對的輿論壓力的做法。當政府可以拿「私校學費自主」當作自己默認學費調漲的擋箭牌時,犧牲的就是學生的權益。
黑水溝社是輔大行之有年的學運社團。黑水溝所代表的就是整個輔大的學運歷史,他們關心著許許多多的社會議題,並且身體力行地將口號化為行動,以實際參與的方式,落實著真正的民主思潮。然而黑水溝社卻也同時是個讓許多人聞之色變的社團,除了那個特別的社團名稱讓人第一時間抓不準他們的宗旨之外,黑水溝批判式的文宣總讓人有種難以接近的錯覺產生,以致於黑水溝有著兩極化的評價。一方面是帶領學運的學生英雄,一方面又是造成社會混亂的革命份子。
我並無意造成與黑水溝的衝突,但正如同標題所言,學運,不是大聲就有用。沉默螺旋的理論相當有趣,聲音大的人具有群眾的力量,因此他們的聲音會越來越大;反觀不出聲的人則自動判斷自己為少數族群而不敢開口表達意見,因而深陷在沉默的螺旋之中,這是最攏統的解釋。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沒有人說強者必然多數,弱者也未必是少數,但當少數強者的聲音聚集,所造成的外在形象就是代表著多數人的意見,並因此讓多數弱者誤以為自己的聲音是不重要的,是社會上的少數族群。黑水溝的活動文宣都具備相當的聳動性,他們外在顯現的形象就是一群代表著公理正義的革命份子,他們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而這些意見往往是站在學生的立場為學生發聲,因此可以獲得不少人的認同和支持。然而是否那些沒有發表言論的學生真的需要黑水溝的關懷?是否黑水溝所關心的議題對多數人而言根本無關痛癢?是否沒有學生反對黑水溝的原因只是出在於他們擔心自己的言論是少眾族群因而選擇緘默?當校園民意真正公開的時候,會不會發現搖旗吶喊的人數只佔輔大全校師生兩萬多人中的兩三千人?會不會發現剩下的人其實並不怎麼喜歡這種反動的思維?黑水溝的社員相信自己是站在學生的立場說話,但學生究竟有沒有站在他們這一邊?
從我過去長期擔任校務線記者的經驗告訴我,黑水溝是最勇敢卻也最懦弱的受訪者。他們勇於批判學校的各項政策,卻不敢讓自己的姓名出現在報導當中。依照記者的倫理而言,我們有保護受訪者資料不公開的義務,然而在校園中,實習媒體有實習媒體的立場,當我們連處在校園內都必須時時刻刻擔心著白色恐怖的時候,我反而想問,二十出頭的年紀懂什麼白色恐怖?受訪者與記者之間的關係很微妙,腳尾飯事件演變至今已確定了當時的影片資料造假,但王育誠當時卻信誓旦旦地說這些證據是真的,之所以不公開資料來源,是基於保護祕密來源的原則。由此可知,具名的受訪者代表的不只是受訪者對自我發言負責,甚至是記者對資料來源的負責,當今天報導中的受訪者只是「陳先生」的時候,誰可以保證這個陳先生真有其人?我曾經是質疑輔大新聞網公開受訪者姓名系級用意何在的人,那時我站在新聞倫理的角度反抗新聞網的體制,現在我則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認為至少在校園中,我們該相信新聞自由是存在的。
當黑水溝在受訪時都不敢表明自己身分時,又有何立場要求同學們連署簽名支持他們的活動?
我很高興見到黑水溝的成員首度在新聞網中具名受訪,也不排斥他們的議題。只是身為一個事件的旁觀者,我希望能給黑水溝一些建議。
單就這次的議題而言,黑水溝反對的是高學費,動機在於政府擬定試辦的學費自由化政策。然而政府的學費自由化政策尚未定案,校方也從未表示未來將調漲學費,雖然我們可以用未雨綢繆的角度看待黑水溝的行動,卻也可以用造成校內人心惶惶的罪名加以批判。這是黑水溝社在行動之初可能沒考慮到的部份。
再者,黑水溝的抗議活動就如同典型的抗爭一般,一般人只接收到他們的口號,卻不清楚其中的理念,加上那些口號都是非理性的宣傳,很容易造成大眾將黑水溝的存在解讀為一群暴民。為了這篇評論,我找得到教育部長當時提出學費自由化的新聞稿,相信黑水溝的成員一定握有比我更詳細的資料。這些資料可能是近五年來各大專院校特別是私校的學雜費調漲幅度、學費自由化政策的政策本文及配套方案,以及各私立大學因應學費自由化政策所採取的行動等等。沒有這些資料,我會說一切的行動都是白費工夫,因為片面將學校污名化是沒有意義的,手中若是不能掌握部分可供討論的佐證資料,所有對校方的指責都將變成單純的污蔑,然後便很有可能背負譭謗的罪名。
假設黑水溝至少擁有我所前述的幾項資料,將這些數據表格化、文宣化,配以理性的文字導讀,以及根據這些資料所做的推論,明確指出校方資金動向讓人質疑之處,則黑水溝在抗爭活動中的立場將不再如此非理性,要達成訴求的機會也就相對提升。過去的學運利用群眾的力量抨擊政府組織,卻少見具有向心力的團體,我們不難發現,主導整個學運的人就只有那幾個,其他人或是受到感動、或是湊熱鬧,在遭到抵抗的時候往往很容易就一哄而散。那是因為人們具有盲從的特質,會有支持多數的習慣藉以保護自己,那並不是真正支持革命者的理念,因此當革命活動遭到打壓時,這群向心力不足的群眾很容易就在自我保護的習慣下選擇脫身。黑水溝帶頭反抗高學費政策,目的絕對不是希望看見那些漸漸遠離自己的背影。既然如此,是否該認真思考,搖旗吶喊式的抗爭究竟除了造成他人困擾外,還有什麼意義。
特別找出這篇新聞稿,原因出在於這幾天再次掀起的反高學費運動思潮。聯合報在九日和十日的新聞當中各有一個小小的版面寫著輔大同學的連署反高學費運動,以及輔大學生的反高學費校內遊行。很不巧地,我是輔大的學生,更不巧地,我又負責了輔大新聞網和輔大之聲的部份職務。身為兩大校園媒體的參與者,我在輔大之聲看到新聞部同學忙碌地處理著黑水溝社同學發起的抗議活動新聞稿,也看著輔大新聞網針對這項議題的兩篇稿子上線,新聞還在網頁上,在我們苦思著接下來的後續報導該怎麼跑時,已經有人發言責備我們沒有善盡媒體人的社會責任了。
首先,關於教育部提出學費自由化政策這件事,在我提出評論前,我必須先說明,站在一個社會人的立場上,我傾向於相信政府的決議有其考量,哪怕有人認定了政客的提案全是利益掛勾下的產物,我仍然寧可先以接受這個政策的態度了解接納過後,再去判斷這樣的政策是否可行,以及其內容的優缺點。看過中央日報原文的人應該不難發現,杜正勝的考量在於現在各大學的發展同質性過高,各所大學沒有自己的特色,只是一味地希望取得更多的經費,以壯大自己的校園內部發展。而政府本來就不可能在國、私立大學之間的經費補助上有著同樣的金額支出,這一點我們是可以相信並且也無須特意反駁的。在這樣的思考前提下,私立大學有可能和國立大學有著相同規模的校地或是設備嗎?不可能。因此當私立大學有著與國立大學擁有同等學術環境的想法時,其實就已經邁向了永無止境的經費鬥爭問題上。唯一解決的辦法是比照日本做法,發展主題大學,消除名校的迷思,讓莘莘學子真正能夠選擇屬於自己興趣專長所在的大學就讀。至於如何在有限的經費發展自己的校園特色?則需仰賴學費自主的辦法,讓每間學校決定自己所需要的學雜費,並且妥善管理運用這些資金,讓校園發展更加健全。
──說穿了也就是自由心證的漲價空間。我就挑明著說,這種想法,台灣,辦不到。
杜正勝的想法並非不妥,確實台灣的大學雖然如雨後春筍地一個個冒了出來,但真正具有規模的大學又有多少?這並非看貶新興大學,只是當有這麼多的大學林立時,我們所反思的應該是,究竟這麼多大學的用途何在?在升學主義的壓力之下,台灣的大學林立,所求得的只是個「名」,而非「實」。教育部要篩選優質私立大學試辦學費自由化政策,誰有資格入圍?沒資格的又是為了什麼?被選上試辦的私大是否等於變相地得到了「品質保證」的宣傳效果?落選的大學是否會因此而更加質弱?當這樣的訊息發布,首當其衝的就是各所大學間的明爭暗鬥。在真正了解運作體系前,誰也沒資格說新興大學只是學店;誰也沒資格說傳統名校就有學術涵養。一切都只是媒體的塑造間接改變了大眾的認知。我所第一個看到的問題是強者恆強,弱者恆弱。
至於學費自由化後的問題則是漲幅該有多大?過去由於政府的控管,各校的學費調漲空間有其一定限度,但我們所看到的是幾乎每間大學漲幅都卡在規定的上限處,這種能漲就漲的狀況意味著大多數的學校都希望能夠獲得更多的資金運用,當學費自由化,每間學校可以自由決定學費該多少的時候,漲多了,被指責為學店;漲少了,入不敷出。校方永遠有一套說法解釋自己錢不夠用的原因何在,學生永遠是希望學費越少越好。當兩者的溝通平台早已不可能銜接的時候,學費自由化的理念永遠只能是理念。大家都在觀望、都在等待,等著哪間學校如同救世主般地排除眾議,大膽提出最高位數的漲幅空間,那個數據就成了新的調漲指標。這絕對不是「每間學校決定自己所需要的學雜費,並且妥善管理運用這些資金」,而是一種政府逃避責任的做法,逃避每年公開調漲幅度時所必須面對的輿論壓力的做法。當政府可以拿「私校學費自主」當作自己默認學費調漲的擋箭牌時,犧牲的就是學生的權益。
黑水溝社是輔大行之有年的學運社團。黑水溝所代表的就是整個輔大的學運歷史,他們關心著許許多多的社會議題,並且身體力行地將口號化為行動,以實際參與的方式,落實著真正的民主思潮。然而黑水溝社卻也同時是個讓許多人聞之色變的社團,除了那個特別的社團名稱讓人第一時間抓不準他們的宗旨之外,黑水溝批判式的文宣總讓人有種難以接近的錯覺產生,以致於黑水溝有著兩極化的評價。一方面是帶領學運的學生英雄,一方面又是造成社會混亂的革命份子。
我並無意造成與黑水溝的衝突,但正如同標題所言,學運,不是大聲就有用。沉默螺旋的理論相當有趣,聲音大的人具有群眾的力量,因此他們的聲音會越來越大;反觀不出聲的人則自動判斷自己為少數族群而不敢開口表達意見,因而深陷在沉默的螺旋之中,這是最攏統的解釋。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沒有人說強者必然多數,弱者也未必是少數,但當少數強者的聲音聚集,所造成的外在形象就是代表著多數人的意見,並因此讓多數弱者誤以為自己的聲音是不重要的,是社會上的少數族群。黑水溝的活動文宣都具備相當的聳動性,他們外在顯現的形象就是一群代表著公理正義的革命份子,他們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而這些意見往往是站在學生的立場為學生發聲,因此可以獲得不少人的認同和支持。然而是否那些沒有發表言論的學生真的需要黑水溝的關懷?是否黑水溝所關心的議題對多數人而言根本無關痛癢?是否沒有學生反對黑水溝的原因只是出在於他們擔心自己的言論是少眾族群因而選擇緘默?當校園民意真正公開的時候,會不會發現搖旗吶喊的人數只佔輔大全校師生兩萬多人中的兩三千人?會不會發現剩下的人其實並不怎麼喜歡這種反動的思維?黑水溝的社員相信自己是站在學生的立場說話,但學生究竟有沒有站在他們這一邊?
從我過去長期擔任校務線記者的經驗告訴我,黑水溝是最勇敢卻也最懦弱的受訪者。他們勇於批判學校的各項政策,卻不敢讓自己的姓名出現在報導當中。依照記者的倫理而言,我們有保護受訪者資料不公開的義務,然而在校園中,實習媒體有實習媒體的立場,當我們連處在校園內都必須時時刻刻擔心著白色恐怖的時候,我反而想問,二十出頭的年紀懂什麼白色恐怖?受訪者與記者之間的關係很微妙,腳尾飯事件演變至今已確定了當時的影片資料造假,但王育誠當時卻信誓旦旦地說這些證據是真的,之所以不公開資料來源,是基於保護祕密來源的原則。由此可知,具名的受訪者代表的不只是受訪者對自我發言負責,甚至是記者對資料來源的負責,當今天報導中的受訪者只是「陳先生」的時候,誰可以保證這個陳先生真有其人?我曾經是質疑輔大新聞網公開受訪者姓名系級用意何在的人,那時我站在新聞倫理的角度反抗新聞網的體制,現在我則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認為至少在校園中,我們該相信新聞自由是存在的。
當黑水溝在受訪時都不敢表明自己身分時,又有何立場要求同學們連署簽名支持他們的活動?
我很高興見到黑水溝的成員首度在新聞網中具名受訪,也不排斥他們的議題。只是身為一個事件的旁觀者,我希望能給黑水溝一些建議。
單就這次的議題而言,黑水溝反對的是高學費,動機在於政府擬定試辦的學費自由化政策。然而政府的學費自由化政策尚未定案,校方也從未表示未來將調漲學費,雖然我們可以用未雨綢繆的角度看待黑水溝的行動,卻也可以用造成校內人心惶惶的罪名加以批判。這是黑水溝社在行動之初可能沒考慮到的部份。
再者,黑水溝的抗議活動就如同典型的抗爭一般,一般人只接收到他們的口號,卻不清楚其中的理念,加上那些口號都是非理性的宣傳,很容易造成大眾將黑水溝的存在解讀為一群暴民。為了這篇評論,我找得到教育部長當時提出學費自由化的新聞稿,相信黑水溝的成員一定握有比我更詳細的資料。這些資料可能是近五年來各大專院校特別是私校的學雜費調漲幅度、學費自由化政策的政策本文及配套方案,以及各私立大學因應學費自由化政策所採取的行動等等。沒有這些資料,我會說一切的行動都是白費工夫,因為片面將學校污名化是沒有意義的,手中若是不能掌握部分可供討論的佐證資料,所有對校方的指責都將變成單純的污蔑,然後便很有可能背負譭謗的罪名。
假設黑水溝至少擁有我所前述的幾項資料,將這些數據表格化、文宣化,配以理性的文字導讀,以及根據這些資料所做的推論,明確指出校方資金動向讓人質疑之處,則黑水溝在抗爭活動中的立場將不再如此非理性,要達成訴求的機會也就相對提升。過去的學運利用群眾的力量抨擊政府組織,卻少見具有向心力的團體,我們不難發現,主導整個學運的人就只有那幾個,其他人或是受到感動、或是湊熱鬧,在遭到抵抗的時候往往很容易就一哄而散。那是因為人們具有盲從的特質,會有支持多數的習慣藉以保護自己,那並不是真正支持革命者的理念,因此當革命活動遭到打壓時,這群向心力不足的群眾很容易就在自我保護的習慣下選擇脫身。黑水溝帶頭反抗高學費政策,目的絕對不是希望看見那些漸漸遠離自己的背影。既然如此,是否該認真思考,搖旗吶喊式的抗爭究竟除了造成他人困擾外,還有什麼意義。
2005/06/09
日前的讀書心得,順便推薦
書名:《媒體操控》
作者:Noam Chomsky
譯者:江麗美
出版: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名言:
●當政府的宣傳獲得教育階層支持,以及當它不容許有任何歧見發生,就可以產生強大的效果。──〈宣傳的早期歷史〉第33頁
●人民大眾就是笨到無法明白事理。如果讓他們試著參與管理自己的事務,結果只會製造麻煩。──〈民主的旁觀者〉第37頁
●公共關係這行是個巨型工業。他的一切目標,就是要控制大眾心智。──〈公共關係〉第41頁
●靠著動員社群輿論支持一些乏味空洞的概念,便可運作得很有效率。──〈公共關係〉第44頁
●所以你選擇站到一旁,不去關心究竟發生了什麼。你看著別的東西,比方說超級盃足球賽。──〈操控輿論〉第50頁
●茫然無措的大眾從來沒有被徹底馴服過,所以這是場持續不斷的戰爭。──〈操控輿論〉第51頁
●要讓大家相信,無論我們做什麼,都是高貴而正當的。──〈宛如真實的表述〉第54頁
●如果你關心自己是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你就不能輕忽它們。──〈宛如真實的表述〉第56頁
●組織是有影響力的。這意味著你發覺自己並不孤單。──〈異議文化〉第59頁
●非法佔領和侵犯人權應該要用武力解決。他們沒看到的是,如果把這些原則套用在美國的作為上,將意味著什麼。──〈波灣戰爭〉第70頁
●就拿海珊是個即將征服全世界的惡魔來說──在美國,大家都相信,而且是真的相信。──〈波灣戰爭〉第79頁
●在整個二十世紀,美國領導人一直是以恐怖罪行壓迫海地人民的罪魁禍首。──〈火星來的記者〉第101頁
●你必須變得狂亂,才會去接受基本的道德公理,才會去描述一些不該被描述的東西。──〈火星來的記者〉第110頁
●當你讀到「以色列直昇機」這樣的名詞時,倘若你知道他們正要被用來做什麼,你就應該要了解,那指的是美國直升機,上頭載著以色列飛行員。──〈火星來的記者〉第112頁
●誠實讓我們陷入兩難的困局。比較簡單的解決方式是繼續我們習以為常的偽善。──〈火星來的記者〉第117頁
概要與心得:
本書題目為媒體操控,所談論的內容並非任何傳播理論中所研究的各項議題,事實上,這本書根本不是理論教科書,而是一本字字句句控訴美國表裡不一的政治評論著作。
由金恆煒、馮建三和張錦華三位各自在實務和教學領域上著名的學者名人所寫的三篇導讀,可以說是本書的「使用說明」,確確切切地指出了本書作者的思維方式,以及其所探討的內容和傳播理論的關係,雖然也是以閒聊的方式帶領讀者,然而相較於本文,三篇導讀反而成了本書的理論教科書。
扣除導言的部份不算,這本不到一百二十頁的小書共分成兩大章節,第一章是本書的命題:「媒體操控──宣傳的驚人成就」,第二章則是Chomsky的一篇講稿:「火星來的記者──『反恐戰爭』應如何報導」。
第一部分有著簡單的導言,分為以下幾個項目討論:
●宣傳的早期歷史
●民主的旁觀者
●公共關係
●操控輿論
●宛如真實的表述
●異議文化
●敵人來了
●選擇性的認知
●波灣戰爭
雖然分為九個項目,實際上的內容還是連接在一起,各點之間互相承接,因此在閱讀上還是以整體為主,並不能將各個項目之間做一個完整的區分。而其所論述的內容完全是介紹美國的傳播媒體和國家的關係,以國家政策為出發點,加上媒體的輔助,試圖完全控制閱聽人的思想觀念。
在「宣傳的早期歷史」當中,作者明確表示媒體的用途就在於替國家宣傳,這在新聞史上也確實是媒體一開始的用途,只是隨著時代的改變,加上民智的開化,新聞學告訴我們媒體已經成為大眾化的產物,並且媒體和閱聽人之間的關係應是一個完整的互動。這樣的概念被作者全然否定,並且表示至今媒體依然只是政府的宣傳工具。
第二部份「民主的旁觀者」一開始簡述所謂的「民主」為何,並且舉出幾點證明,其後並以「民主選舉」為例,以學者的理論解釋民主的實踐方式,如民主國家的領導者是人民授權給與領導者代為領導國家,因此領導人應當是為民服務,這是民主國家的選舉制度。然而作者卻立刻提出批判,表示這套民主背後的邏輯在於人民都是笨蛋,無法處理管理自己的事務,因此行使自己的權利來讓人奴役。
「公共關係」一篇,作者並不繞著彎說話,直接表明公共關係的目標就是控制大眾的心智。因此這裡所謂的「公共」變成一種單方面的訊息傳遞,而非一個相互交流的管道,在這樣的前提之下,進而操控大眾的選擇權。作者提醒我們,其實我們自以為的選擇題都只有一個答案,而且我們還必須選擇這個答案。
做到以上幾點,媒體操控的另一項手法就是「操控輿論」。作者以戰爭──事實上本書也只拿戰爭──為例,由於民眾多半是反戰的,在不受外界侵犯的前提下,沒有人會答應戰爭。偏偏國家需要藉由戰爭賺取利益,因此便藉由選擇性的報導輿論,將少數人的意見多數化,反而使多數人誤以為自己的意見才是荒謬不可談論,進一步掌控輿論,並靠著這樣的輿論製造出「反對的支持者」,反正帳面上人民終究還是同意了。
「宛如真實的表述」所講重點在於「竄改歷史」,真正的歷史依照各個不同的解讀而有不同面貌,這關係到每個國家的利益輸送問題,以及權力劃分上的依據,因此真正的歷史可說是只有經歷過當下的人才稍微能夠說自己接近歷史的真實核心。然而若是做到竄改的地步,就真的只是為了滿足人類基本欲望而已,因此同樣的戰爭,同樣的殺戮,確有著截然不同的傷亡數字,這絕對不是單純統計上的問題,事實上,他們或許從來就沒認真計算過。
「異議文化」是反抗上述所有問題的少數利器,先前諸點所述,要不就是單純講述客觀環境、要不就是參雜了個人評論的對政治現實批判,或許方向不同,但重點只有一個──媒體是完全受到操控的。這時候,代表著反對聲音的就是各個不甘就這麼沉淪的組織團體。將反對勢力分散是媒體操控擅長的手段,然而當一群反對勢力集結,那所發揮出來的力量就絕對不容小覷,這種傳播理論當中的反抗型閱聽人一旦發聲,縱使是政府也不敢小看。
可惜的是,「敵人來了」這一小節所提到的就是政府和媒體應付上述異議文化的手段,明確地說就是「轉移話題」。人們面對傳播訊息的接收習慣是先近後遠、先親後疏、先大後小,這牽扯到心理層面和現實層面的問題,但無論如何,我們會關心距離我們最近、最重大的事情。看過外星人進攻的科幻電影後,不難發現大美國主義精神的發揚光大,但重點是我們在面對強大外敵的時候,分崩離析的人類確實會重新團結抵抗外侮,這樣的道理放諸四海皆準,因此政府也很愛用。將歷代美國對外出兵的理由擺在一起看,會發現這世界上到處都是恐怖份子,也到處都有美國大兵帶著可口可樂在保衛別人的家園。雖然我們不能說美國政府拿人民的愛國精神當做貪污或是種種弊端的擋箭牌,但是那些「國際恐怖份子」卻也總是能夠平息美國國內的許多批判聲音。
「選擇性的認知」根本就是人性的弱點大考驗。我們所相信的事物往往是因為我們希望自己如此相信而對其產生了相信,這句話似乎很拗口,但也是我們人類逃避現實常用的方法,因為我們必須「相信」。我不相信美國的人民都是笨蛋,哪怕他們可以天真地對著每個見面的人說「哈囉」,哪怕他們相信誠實是為上策並且奉為圭臬。但是當國家登高一呼,說某某地方又有某某恐怖份子需要美國的軍事武力加以制裁的時候,沒有人願意相信諸如油田等等戰利品才是美國出兵的真正原因,大家永遠選擇相信美國的人道精神不會虐囚,也永遠選擇相信那些被攻打的對象都是罪有應得,甚至相信以色列絕對不是恐怖組織。
「波灣戰爭」被拿來為媒體操控一章作結,對美國有著極大的諷刺。當美國人民相信著海珊之所以該被消滅的原因在於他是侵略者的時候,沒有人想過伊拉克人民眼中的美國大兵究竟是救世主還是毀滅者。反正好萊塢告訴我們超人是美國人、外星人來地球觀光的佔領區排行榜榜首是白宮、毀滅性天災的最後倖存國家在美國,就連最高明的智慧型犯罪也是來自於美國。因此美國人理所當然地用著這樣的思維去面對全世界,彷彿是這個世界的核心,彷彿地球是因著美國才旋轉,究竟什麼才是對的?作者在文中要我們去思索,而這個我們絕對不應該只是美國人。
接下來進入第二個主題──「火星來的記者──『反恐戰爭』應如何報導」。這部份的議題說穿了只是對美國無時無刻想著毀滅國際恐怖組織的死腦經加以批判,最精采的部份在於作者藉由一個火星來的記者的眼光告訴美國人,誰才是真正的國際恐怖組織。
由於奉行恐怖主義,所以他們的行動叫做恐怖行動,而最簡單純粹的恐怖行動就是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說別人有罪,然後擅自把坦克車開進別人的土地,拿飛彈丟別人的軍事基地,然後撤換掉別人的國家領導人──這似乎都是在說美國?不,這只是美國出兵時指責別人的理由,只是很不巧地美國完全符合上述各點狀況。然後美國變成國際黑社會的大哥大,從此皆大歡喜。
這整篇演講再再顯示出美國政府為了戰爭後的附加價值,不惜一切要發動戰爭侵略他國的心態,以及真正進行侵略後,世界各國竟沒有能耐譴責或阻止他們的這種巨大權力。美國能夠變成當今世界強國不是沒有道理,只是當絕對的權力掌握在手,絕對的墮落不應該是唯一的選擇。只要能夠在內心有所反省,明白並且願意真正站出來否定媒體所施加於大眾的幻象,再有技巧的媒體操控手法都會有碰壁的時候。然而既得利益者願不願意放棄自己手中所掌握的權力,而重新回到一個「人」的身分,就得仰賴道德教育的努力了。
結語:
這本書的詞語本身並不辛辣,但內容卻相當直接而且具有破壞力,我試著以全書概要附加個人感想的方式撰寫這篇心得,並且擅自取消案例的介紹部份,原因不是找不到案例以供列舉,而是這本書隨處都是案例,甚至可說是一本由案例所堆砌而成的小書,既然如此,也就不再額外贅述。
正如同張錦華教授在導讀中所提一般,這本書的書名對內容而言確實有一定程度的誤導,至少它絕對不會是一本為讀者解讀何謂「媒體操控」的工具書,而是一本針對美國國家政府和媒體之間狼狽為奸發表批判的著作。雖然每個人對於美國的老大哥心態多少都有點感受,但真正明文列舉出來的時候,才真正發現這樣的美國政府其實還頗為「可惡」。
我不是美國人,不打算發表什麼對美國感到失望痛心的長篇大論,只是反思我們自己的國家,是否也有這樣的聲音可以發表?難道一味看著美國人嘲弄美國人就可以讓我們自我的阿Q精神有所安慰嗎?我想不然,而是藉由這本書的冷嘲熱諷,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是否現在媒體真的有所謂的公信力,或者我們能夠相信自己的政府多少?藉著這樣的反省,台灣的媒體才能夠有所提升。
作者:Noam Chomsky
譯者:江麗美
出版: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名言:
●當政府的宣傳獲得教育階層支持,以及當它不容許有任何歧見發生,就可以產生強大的效果。──〈宣傳的早期歷史〉第33頁
●人民大眾就是笨到無法明白事理。如果讓他們試著參與管理自己的事務,結果只會製造麻煩。──〈民主的旁觀者〉第37頁
●公共關係這行是個巨型工業。他的一切目標,就是要控制大眾心智。──〈公共關係〉第41頁
●靠著動員社群輿論支持一些乏味空洞的概念,便可運作得很有效率。──〈公共關係〉第44頁
●所以你選擇站到一旁,不去關心究竟發生了什麼。你看著別的東西,比方說超級盃足球賽。──〈操控輿論〉第50頁
●茫然無措的大眾從來沒有被徹底馴服過,所以這是場持續不斷的戰爭。──〈操控輿論〉第51頁
●要讓大家相信,無論我們做什麼,都是高貴而正當的。──〈宛如真實的表述〉第54頁
●如果你關心自己是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你就不能輕忽它們。──〈宛如真實的表述〉第56頁
●組織是有影響力的。這意味著你發覺自己並不孤單。──〈異議文化〉第59頁
●非法佔領和侵犯人權應該要用武力解決。他們沒看到的是,如果把這些原則套用在美國的作為上,將意味著什麼。──〈波灣戰爭〉第70頁
●就拿海珊是個即將征服全世界的惡魔來說──在美國,大家都相信,而且是真的相信。──〈波灣戰爭〉第79頁
●在整個二十世紀,美國領導人一直是以恐怖罪行壓迫海地人民的罪魁禍首。──〈火星來的記者〉第101頁
●你必須變得狂亂,才會去接受基本的道德公理,才會去描述一些不該被描述的東西。──〈火星來的記者〉第110頁
●當你讀到「以色列直昇機」這樣的名詞時,倘若你知道他們正要被用來做什麼,你就應該要了解,那指的是美國直升機,上頭載著以色列飛行員。──〈火星來的記者〉第112頁
●誠實讓我們陷入兩難的困局。比較簡單的解決方式是繼續我們習以為常的偽善。──〈火星來的記者〉第117頁
概要與心得:
本書題目為媒體操控,所談論的內容並非任何傳播理論中所研究的各項議題,事實上,這本書根本不是理論教科書,而是一本字字句句控訴美國表裡不一的政治評論著作。
由金恆煒、馮建三和張錦華三位各自在實務和教學領域上著名的學者名人所寫的三篇導讀,可以說是本書的「使用說明」,確確切切地指出了本書作者的思維方式,以及其所探討的內容和傳播理論的關係,雖然也是以閒聊的方式帶領讀者,然而相較於本文,三篇導讀反而成了本書的理論教科書。
扣除導言的部份不算,這本不到一百二十頁的小書共分成兩大章節,第一章是本書的命題:「媒體操控──宣傳的驚人成就」,第二章則是Chomsky的一篇講稿:「火星來的記者──『反恐戰爭』應如何報導」。
第一部分有著簡單的導言,分為以下幾個項目討論:
●宣傳的早期歷史
●民主的旁觀者
●公共關係
●操控輿論
●宛如真實的表述
●異議文化
●敵人來了
●選擇性的認知
●波灣戰爭
雖然分為九個項目,實際上的內容還是連接在一起,各點之間互相承接,因此在閱讀上還是以整體為主,並不能將各個項目之間做一個完整的區分。而其所論述的內容完全是介紹美國的傳播媒體和國家的關係,以國家政策為出發點,加上媒體的輔助,試圖完全控制閱聽人的思想觀念。
在「宣傳的早期歷史」當中,作者明確表示媒體的用途就在於替國家宣傳,這在新聞史上也確實是媒體一開始的用途,只是隨著時代的改變,加上民智的開化,新聞學告訴我們媒體已經成為大眾化的產物,並且媒體和閱聽人之間的關係應是一個完整的互動。這樣的概念被作者全然否定,並且表示至今媒體依然只是政府的宣傳工具。
第二部份「民主的旁觀者」一開始簡述所謂的「民主」為何,並且舉出幾點證明,其後並以「民主選舉」為例,以學者的理論解釋民主的實踐方式,如民主國家的領導者是人民授權給與領導者代為領導國家,因此領導人應當是為民服務,這是民主國家的選舉制度。然而作者卻立刻提出批判,表示這套民主背後的邏輯在於人民都是笨蛋,無法處理管理自己的事務,因此行使自己的權利來讓人奴役。
「公共關係」一篇,作者並不繞著彎說話,直接表明公共關係的目標就是控制大眾的心智。因此這裡所謂的「公共」變成一種單方面的訊息傳遞,而非一個相互交流的管道,在這樣的前提之下,進而操控大眾的選擇權。作者提醒我們,其實我們自以為的選擇題都只有一個答案,而且我們還必須選擇這個答案。
做到以上幾點,媒體操控的另一項手法就是「操控輿論」。作者以戰爭──事實上本書也只拿戰爭──為例,由於民眾多半是反戰的,在不受外界侵犯的前提下,沒有人會答應戰爭。偏偏國家需要藉由戰爭賺取利益,因此便藉由選擇性的報導輿論,將少數人的意見多數化,反而使多數人誤以為自己的意見才是荒謬不可談論,進一步掌控輿論,並靠著這樣的輿論製造出「反對的支持者」,反正帳面上人民終究還是同意了。
「宛如真實的表述」所講重點在於「竄改歷史」,真正的歷史依照各個不同的解讀而有不同面貌,這關係到每個國家的利益輸送問題,以及權力劃分上的依據,因此真正的歷史可說是只有經歷過當下的人才稍微能夠說自己接近歷史的真實核心。然而若是做到竄改的地步,就真的只是為了滿足人類基本欲望而已,因此同樣的戰爭,同樣的殺戮,確有著截然不同的傷亡數字,這絕對不是單純統計上的問題,事實上,他們或許從來就沒認真計算過。
「異議文化」是反抗上述所有問題的少數利器,先前諸點所述,要不就是單純講述客觀環境、要不就是參雜了個人評論的對政治現實批判,或許方向不同,但重點只有一個──媒體是完全受到操控的。這時候,代表著反對聲音的就是各個不甘就這麼沉淪的組織團體。將反對勢力分散是媒體操控擅長的手段,然而當一群反對勢力集結,那所發揮出來的力量就絕對不容小覷,這種傳播理論當中的反抗型閱聽人一旦發聲,縱使是政府也不敢小看。
可惜的是,「敵人來了」這一小節所提到的就是政府和媒體應付上述異議文化的手段,明確地說就是「轉移話題」。人們面對傳播訊息的接收習慣是先近後遠、先親後疏、先大後小,這牽扯到心理層面和現實層面的問題,但無論如何,我們會關心距離我們最近、最重大的事情。看過外星人進攻的科幻電影後,不難發現大美國主義精神的發揚光大,但重點是我們在面對強大外敵的時候,分崩離析的人類確實會重新團結抵抗外侮,這樣的道理放諸四海皆準,因此政府也很愛用。將歷代美國對外出兵的理由擺在一起看,會發現這世界上到處都是恐怖份子,也到處都有美國大兵帶著可口可樂在保衛別人的家園。雖然我們不能說美國政府拿人民的愛國精神當做貪污或是種種弊端的擋箭牌,但是那些「國際恐怖份子」卻也總是能夠平息美國國內的許多批判聲音。
「選擇性的認知」根本就是人性的弱點大考驗。我們所相信的事物往往是因為我們希望自己如此相信而對其產生了相信,這句話似乎很拗口,但也是我們人類逃避現實常用的方法,因為我們必須「相信」。我不相信美國的人民都是笨蛋,哪怕他們可以天真地對著每個見面的人說「哈囉」,哪怕他們相信誠實是為上策並且奉為圭臬。但是當國家登高一呼,說某某地方又有某某恐怖份子需要美國的軍事武力加以制裁的時候,沒有人願意相信諸如油田等等戰利品才是美國出兵的真正原因,大家永遠選擇相信美國的人道精神不會虐囚,也永遠選擇相信那些被攻打的對象都是罪有應得,甚至相信以色列絕對不是恐怖組織。
「波灣戰爭」被拿來為媒體操控一章作結,對美國有著極大的諷刺。當美國人民相信著海珊之所以該被消滅的原因在於他是侵略者的時候,沒有人想過伊拉克人民眼中的美國大兵究竟是救世主還是毀滅者。反正好萊塢告訴我們超人是美國人、外星人來地球觀光的佔領區排行榜榜首是白宮、毀滅性天災的最後倖存國家在美國,就連最高明的智慧型犯罪也是來自於美國。因此美國人理所當然地用著這樣的思維去面對全世界,彷彿是這個世界的核心,彷彿地球是因著美國才旋轉,究竟什麼才是對的?作者在文中要我們去思索,而這個我們絕對不應該只是美國人。
接下來進入第二個主題──「火星來的記者──『反恐戰爭』應如何報導」。這部份的議題說穿了只是對美國無時無刻想著毀滅國際恐怖組織的死腦經加以批判,最精采的部份在於作者藉由一個火星來的記者的眼光告訴美國人,誰才是真正的國際恐怖組織。
由於奉行恐怖主義,所以他們的行動叫做恐怖行動,而最簡單純粹的恐怖行動就是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說別人有罪,然後擅自把坦克車開進別人的土地,拿飛彈丟別人的軍事基地,然後撤換掉別人的國家領導人──這似乎都是在說美國?不,這只是美國出兵時指責別人的理由,只是很不巧地美國完全符合上述各點狀況。然後美國變成國際黑社會的大哥大,從此皆大歡喜。
這整篇演講再再顯示出美國政府為了戰爭後的附加價值,不惜一切要發動戰爭侵略他國的心態,以及真正進行侵略後,世界各國竟沒有能耐譴責或阻止他們的這種巨大權力。美國能夠變成當今世界強國不是沒有道理,只是當絕對的權力掌握在手,絕對的墮落不應該是唯一的選擇。只要能夠在內心有所反省,明白並且願意真正站出來否定媒體所施加於大眾的幻象,再有技巧的媒體操控手法都會有碰壁的時候。然而既得利益者願不願意放棄自己手中所掌握的權力,而重新回到一個「人」的身分,就得仰賴道德教育的努力了。
結語:
這本書的詞語本身並不辛辣,但內容卻相當直接而且具有破壞力,我試著以全書概要附加個人感想的方式撰寫這篇心得,並且擅自取消案例的介紹部份,原因不是找不到案例以供列舉,而是這本書隨處都是案例,甚至可說是一本由案例所堆砌而成的小書,既然如此,也就不再額外贅述。
正如同張錦華教授在導讀中所提一般,這本書的書名對內容而言確實有一定程度的誤導,至少它絕對不會是一本為讀者解讀何謂「媒體操控」的工具書,而是一本針對美國國家政府和媒體之間狼狽為奸發表批判的著作。雖然每個人對於美國的老大哥心態多少都有點感受,但真正明文列舉出來的時候,才真正發現這樣的美國政府其實還頗為「可惡」。
我不是美國人,不打算發表什麼對美國感到失望痛心的長篇大論,只是反思我們自己的國家,是否也有這樣的聲音可以發表?難道一味看著美國人嘲弄美國人就可以讓我們自我的阿Q精神有所安慰嗎?我想不然,而是藉由這本書的冷嘲熱諷,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是否現在媒體真的有所謂的公信力,或者我們能夠相信自己的政府多少?藉著這樣的反省,台灣的媒體才能夠有所提升。
2005/06/08
自我介紹
簡單來說,這是黑羽未來發表社會議題評論的專區,我將會試著以所學的傳播相關知識去探索這個社會的問題,並且以自己的認知觀點做出相對的評論。我不會說自己的觀點一定正確,但確實是一個含著淚對社會宣告不治的矛盾者所開出來的藥方,循著這個藥引子走,或許真能讓這塊土地起死回生,也或許只是我的一廂情願,總之,不論結果如何,我都盡力嘗試。
過去我嘗試著以文學創作的方式寫下這個社會的病,現在也繼續如此。然而我發現,不論小說的批判性再重,它終究是小說,終究是隔層紗在猜測作者的意念,這樣的影響力實在太慢。當然文學創作本來就是我的興趣,我不會放棄這個領域,只是現在決定開闢另一條道路來達成我的理念。喜歡文學創作的人可以到病歷表去,在那裡,我是病歷表主人。
──那就是過去我所嗤之以鼻的一切傳播理論。我要試圖用這些理論去分析這個社會,並且給自己一個可以接受的理由去證明這些理論有存在的必要。算是跟自我的一個抗衡嗎?我不確定,然而在真正認識自己所反對的事物之前,我認為沒有任何人有資格對事物加以評論。
總而言之,我不確定這個地方未來是否會因為這些言論而變得辛辣難以入喉,我只知道,這是將自己定位在文字創作者的我,對這個社會所能做的唯一一個小小幫助。我的評論。
過去我嘗試著以文學創作的方式寫下這個社會的病,現在也繼續如此。然而我發現,不論小說的批判性再重,它終究是小說,終究是隔層紗在猜測作者的意念,這樣的影響力實在太慢。當然文學創作本來就是我的興趣,我不會放棄這個領域,只是現在決定開闢另一條道路來達成我的理念。喜歡文學創作的人可以到病歷表去,在那裡,我是病歷表主人。
──那就是過去我所嗤之以鼻的一切傳播理論。我要試圖用這些理論去分析這個社會,並且給自己一個可以接受的理由去證明這些理論有存在的必要。算是跟自我的一個抗衡嗎?我不確定,然而在真正認識自己所反對的事物之前,我認為沒有任何人有資格對事物加以評論。
總而言之,我不確定這個地方未來是否會因為這些言論而變得辛辣難以入喉,我只知道,這是將自己定位在文字創作者的我,對這個社會所能做的唯一一個小小幫助。我的評論。
訂閱:
文章 (Atom)
hemidemi_b0eba5c27d96ed8196c0f4961f64ef32f093fca9
My Commitment
凡進入血紅屋者,除商業廣告,所有討論,含惡意謾罵及各種傷風敗俗字眼,黑羽承諾一概不刪!這是個主張言論自由的時代,我選擇無條件相信公民的自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