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10

學運,不是大聲就有用

中央日報網路版五月十八日,一則文教新聞的標題這麼寫著:「私大學費自由化擬試辦」,當中提到了教育部長杜正勝在考察日、韓兩國高等教育後的感想,他表示日、韓兩國政府在補助私立大學的金額方面,比起台灣要少上許多,他們的私立大學可以沒有政府的大量資金補助,也絕不接受政府干預辦學。相對地日、韓兩國實施學費自由化,私立大學的學費高出國立大學有兩、三倍之譜。而杜正勝則希望台灣也仿效這樣的方針,擬定試辦私大學費自主,讓私大辦學能夠更有彈性。報導當中也提到了關於日韓兩國私立大學的辦學特色等等,指出在學費自主的政策下,各所大學的營運方針都有所不同,並且甚至有私立大學設備優於國立大學者。

特別找出這篇新聞稿,原因出在於這幾天再次掀起的反高學費運動思潮。聯合報在九日十日的新聞當中各有一個小小的版面寫著輔大同學的連署反高學費運動,以及輔大學生的反高學費校內遊行。很不巧地,我是輔大的學生,更不巧地,我又負責了輔大新聞網和輔大之聲的部份職務。身為兩大校園媒體的參與者,我在輔大之聲看到新聞部同學忙碌地處理著黑水溝社同學發起的抗議活動新聞稿,也看著輔大新聞網針對這項議題的兩篇稿子上線,新聞還在網頁上,在我們苦思著接下來的後續報導該怎麼跑時,已經有人發言責備我們沒有善盡媒體人的社會責任了。

首先,關於教育部提出學費自由化政策這件事,在我提出評論前,我必須先說明,站在一個社會人的立場上,我傾向於相信政府的決議有其考量,哪怕有人認定了政客的提案全是利益掛勾下的產物,我仍然寧可先以接受這個政策的態度了解接納過後,再去判斷這樣的政策是否可行,以及其內容的優缺點。看過中央日報原文的人應該不難發現,杜正勝的考量在於現在各大學的發展同質性過高,各所大學沒有自己的特色,只是一味地希望取得更多的經費,以壯大自己的校園內部發展。而政府本來就不可能在國、私立大學之間的經費補助上有著同樣的金額支出,這一點我們是可以相信並且也無須特意反駁的。在這樣的思考前提下,私立大學有可能和國立大學有著相同規模的校地或是設備嗎?不可能。因此當私立大學有著與國立大學擁有同等學術環境的想法時,其實就已經邁向了永無止境的經費鬥爭問題上。唯一解決的辦法是比照日本做法,發展主題大學,消除名校的迷思,讓莘莘學子真正能夠選擇屬於自己興趣專長所在的大學就讀。至於如何在有限的經費發展自己的校園特色?則需仰賴學費自主的辦法,讓每間學校決定自己所需要的學雜費,並且妥善管理運用這些資金,讓校園發展更加健全。

──說穿了也就是自由心證的漲價空間。我就挑明著說,這種想法,台灣,辦不到。

杜正勝的想法並非不妥,確實台灣的大學雖然如雨後春筍地一個個冒了出來,但真正具有規模的大學又有多少?這並非看貶新興大學,只是當有這麼多的大學林立時,我們所反思的應該是,究竟這麼多大學的用途何在?在升學主義的壓力之下,台灣的大學林立,所求得的只是個「名」,而非「實」。教育部要篩選優質私立大學試辦學費自由化政策,誰有資格入圍?沒資格的又是為了什麼?被選上試辦的私大是否等於變相地得到了「品質保證」的宣傳效果?落選的大學是否會因此而更加質弱?當這樣的訊息發布,首當其衝的就是各所大學間的明爭暗鬥。在真正了解運作體系前,誰也沒資格說新興大學只是學店;誰也沒資格說傳統名校就有學術涵養。一切都只是媒體的塑造間接改變了大眾的認知。我所第一個看到的問題是強者恆強,弱者恆弱。

至於學費自由化後的問題則是漲幅該有多大?過去由於政府的控管,各校的學費調漲空間有其一定限度,但我們所看到的是幾乎每間大學漲幅都卡在規定的上限處,這種能漲就漲的狀況意味著大多數的學校都希望能夠獲得更多的資金運用,當學費自由化,每間學校可以自由決定學費該多少的時候,漲多了,被指責為學店;漲少了,入不敷出。校方永遠有一套說法解釋自己錢不夠用的原因何在,學生永遠是希望學費越少越好。當兩者的溝通平台早已不可能銜接的時候,學費自由化的理念永遠只能是理念。大家都在觀望、都在等待,等著哪間學校如同救世主般地排除眾議,大膽提出最高位數的漲幅空間,那個數據就成了新的調漲指標。這絕對不是「每間學校決定自己所需要的學雜費,並且妥善管理運用這些資金」,而是一種政府逃避責任的做法,逃避每年公開調漲幅度時所必須面對的輿論壓力的做法。當政府可以拿「私校學費自主」當作自己默認學費調漲的擋箭牌時,犧牲的就是學生的權益。

黑水溝社是輔大行之有年的學運社團。黑水溝所代表的就是整個輔大的學運歷史,他們關心著許許多多的社會議題,並且身體力行地將口號化為行動,以實際參與的方式,落實著真正的民主思潮。然而黑水溝社卻也同時是個讓許多人聞之色變的社團,除了那個特別的社團名稱讓人第一時間抓不準他們的宗旨之外,黑水溝批判式的文宣總讓人有種難以接近的錯覺產生,以致於黑水溝有著兩極化的評價。一方面是帶領學運的學生英雄,一方面又是造成社會混亂的革命份子。

我並無意造成與黑水溝的衝突,但正如同標題所言,學運,不是大聲就有用。沉默螺旋的理論相當有趣,聲音大的人具有群眾的力量,因此他們的聲音會越來越大;反觀不出聲的人則自動判斷自己為少數族群而不敢開口表達意見,因而深陷在沉默的螺旋之中,這是最攏統的解釋。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沒有人說強者必然多數,弱者也未必是少數,但當少數強者的聲音聚集,所造成的外在形象就是代表著多數人的意見,並因此讓多數弱者誤以為自己的聲音是不重要的,是社會上的少數族群。黑水溝的活動文宣都具備相當的聳動性,他們外在顯現的形象就是一群代表著公理正義的革命份子,他們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而這些意見往往是站在學生的立場為學生發聲,因此可以獲得不少人的認同和支持。然而是否那些沒有發表言論的學生真的需要黑水溝的關懷?是否黑水溝所關心的議題對多數人而言根本無關痛癢?是否沒有學生反對黑水溝的原因只是出在於他們擔心自己的言論是少眾族群因而選擇緘默?當校園民意真正公開的時候,會不會發現搖旗吶喊的人數只佔輔大全校師生兩萬多人中的兩三千人?會不會發現剩下的人其實並不怎麼喜歡這種反動的思維?黑水溝的社員相信自己是站在學生的立場說話,但學生究竟有沒有站在他們這一邊?

從我過去長期擔任校務線記者的經驗告訴我,黑水溝是最勇敢卻也最懦弱的受訪者。他們勇於批判學校的各項政策,卻不敢讓自己的姓名出現在報導當中。依照記者的倫理而言,我們有保護受訪者資料不公開的義務,然而在校園中,實習媒體有實習媒體的立場,當我們連處在校園內都必須時時刻刻擔心著白色恐怖的時候,我反而想問,二十出頭的年紀懂什麼白色恐怖?受訪者與記者之間的關係很微妙,腳尾飯事件演變至今已確定了當時的影片資料造假,但王育誠當時卻信誓旦旦地說這些證據是真的,之所以不公開資料來源,是基於保護祕密來源的原則。由此可知,具名的受訪者代表的不只是受訪者對自我發言負責,甚至是記者對資料來源的負責,當今天報導中的受訪者只是「陳先生」的時候,誰可以保證這個陳先生真有其人?我曾經是質疑輔大新聞網公開受訪者姓名系級用意何在的人,那時我站在新聞倫理的角度反抗新聞網的體制,現在我則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認為至少在校園中,我們該相信新聞自由是存在的。

當黑水溝在受訪時都不敢表明自己身分時,又有何立場要求同學們連署簽名支持他們的活動?

我很高興見到黑水溝的成員首度在新聞網中具名受訪,也不排斥他們的議題。只是身為一個事件的旁觀者,我希望能給黑水溝一些建議。

單就這次的議題而言,黑水溝反對的是高學費,動機在於政府擬定試辦的學費自由化政策。然而政府的學費自由化政策尚未定案,校方也從未表示未來將調漲學費,雖然我們可以用未雨綢繆的角度看待黑水溝的行動,卻也可以用造成校內人心惶惶的罪名加以批判。這是黑水溝社在行動之初可能沒考慮到的部份。

再者,黑水溝的抗議活動就如同典型的抗爭一般,一般人只接收到他們的口號,卻不清楚其中的理念,加上那些口號都是非理性的宣傳,很容易造成大眾將黑水溝的存在解讀為一群暴民。為了這篇評論,我找得到教育部長當時提出學費自由化的新聞稿,相信黑水溝的成員一定握有比我更詳細的資料。這些資料可能是近五年來各大專院校特別是私校的學雜費調漲幅度、學費自由化政策的政策本文及配套方案,以及各私立大學因應學費自由化政策所採取的行動等等。沒有這些資料,我會說一切的行動都是白費工夫,因為片面將學校污名化是沒有意義的,手中若是不能掌握部分可供討論的佐證資料,所有對校方的指責都將變成單純的污蔑,然後便很有可能背負譭謗的罪名。

假設黑水溝至少擁有我所前述的幾項資料,將這些數據表格化、文宣化,配以理性的文字導讀,以及根據這些資料所做的推論,明確指出校方資金動向讓人質疑之處,則黑水溝在抗爭活動中的立場將不再如此非理性,要達成訴求的機會也就相對提升。過去的學運利用群眾的力量抨擊政府組織,卻少見具有向心力的團體,我們不難發現,主導整個學運的人就只有那幾個,其他人或是受到感動、或是湊熱鬧,在遭到抵抗的時候往往很容易就一哄而散。那是因為人們具有盲從的特質,會有支持多數的習慣藉以保護自己,那並不是真正支持革命者的理念,因此當革命活動遭到打壓時,這群向心力不足的群眾很容易就在自我保護的習慣下選擇脫身。黑水溝帶頭反抗高學費政策,目的絕對不是希望看見那些漸漸遠離自己的背影。既然如此,是否該認真思考,搖旗吶喊式的抗爭究竟除了造成他人困擾外,還有什麼意義。

2005/06/09

日前的讀書心得,順便推薦

書名:《媒體操控》

作者:Noam Chomsky

譯者:江麗美

出版: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名言:

●當政府的宣傳獲得教育階層支持,以及當它不容許有任何歧見發生,就可以產生強大的效果。──〈宣傳的早期歷史〉第33頁

●人民大眾就是笨到無法明白事理。如果讓他們試著參與管理自己的事務,結果只會製造麻煩。──〈民主的旁觀者〉第37頁

●公共關係這行是個巨型工業。他的一切目標,就是要控制大眾心智。──〈公共關係〉第41頁

●靠著動員社群輿論支持一些乏味空洞的概念,便可運作得很有效率。──〈公共關係〉第44頁

●所以你選擇站到一旁,不去關心究竟發生了什麼。你看著別的東西,比方說超級盃足球賽。──〈操控輿論〉第50頁

●茫然無措的大眾從來沒有被徹底馴服過,所以這是場持續不斷的戰爭。──〈操控輿論〉第51頁

●要讓大家相信,無論我們做什麼,都是高貴而正當的。──〈宛如真實的表述〉第54頁

●如果你關心自己是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你就不能輕忽它們。──〈宛如真實的表述〉第56頁

●組織是有影響力的。這意味著你發覺自己並不孤單。──〈異議文化〉第59頁

●非法佔領和侵犯人權應該要用武力解決。他們沒看到的是,如果把這些原則套用在美國的作為上,將意味著什麼。──〈波灣戰爭〉第70頁

●就拿海珊是個即將征服全世界的惡魔來說──在美國,大家都相信,而且是真的相信。──〈波灣戰爭〉第79頁

●在整個二十世紀,美國領導人一直是以恐怖罪行壓迫海地人民的罪魁禍首。──〈火星來的記者〉第101頁

●你必須變得狂亂,才會去接受基本的道德公理,才會去描述一些不該被描述的東西。──〈火星來的記者〉第110頁

●當你讀到「以色列直昇機」這樣的名詞時,倘若你知道他們正要被用來做什麼,你就應該要了解,那指的是美國直升機,上頭載著以色列飛行員。──〈火星來的記者〉第112頁

●誠實讓我們陷入兩難的困局。比較簡單的解決方式是繼續我們習以為常的偽善。──〈火星來的記者〉第117頁

概要與心得:

  本書題目為媒體操控,所談論的內容並非任何傳播理論中所研究的各項議題,事實上,這本書根本不是理論教科書,而是一本字字句句控訴美國表裡不一的政治評論著作。

  由金恆煒、馮建三和張錦華三位各自在實務和教學領域上著名的學者名人所寫的三篇導讀,可以說是本書的「使用說明」,確確切切地指出了本書作者的思維方式,以及其所探討的內容和傳播理論的關係,雖然也是以閒聊的方式帶領讀者,然而相較於本文,三篇導讀反而成了本書的理論教科書。

  扣除導言的部份不算,這本不到一百二十頁的小書共分成兩大章節,第一章是本書的命題:「媒體操控──宣傳的驚人成就」,第二章則是Chomsky的一篇講稿:「火星來的記者──『反恐戰爭』應如何報導」。

  第一部分有著簡單的導言,分為以下幾個項目討論:

●宣傳的早期歷史
●民主的旁觀者
●公共關係
●操控輿論
●宛如真實的表述
●異議文化
●敵人來了
●選擇性的認知
●波灣戰爭

  雖然分為九個項目,實際上的內容還是連接在一起,各點之間互相承接,因此在閱讀上還是以整體為主,並不能將各個項目之間做一個完整的區分。而其所論述的內容完全是介紹美國的傳播媒體和國家的關係,以國家政策為出發點,加上媒體的輔助,試圖完全控制閱聽人的思想觀念。

  在「宣傳的早期歷史」當中,作者明確表示媒體的用途就在於替國家宣傳,這在新聞史上也確實是媒體一開始的用途,只是隨著時代的改變,加上民智的開化,新聞學告訴我們媒體已經成為大眾化的產物,並且媒體和閱聽人之間的關係應是一個完整的互動。這樣的概念被作者全然否定,並且表示至今媒體依然只是政府的宣傳工具。

  第二部份「民主的旁觀者」一開始簡述所謂的「民主」為何,並且舉出幾點證明,其後並以「民主選舉」為例,以學者的理論解釋民主的實踐方式,如民主國家的領導者是人民授權給與領導者代為領導國家,因此領導人應當是為民服務,這是民主國家的選舉制度。然而作者卻立刻提出批判,表示這套民主背後的邏輯在於人民都是笨蛋,無法處理管理自己的事務,因此行使自己的權利來讓人奴役。

  「公共關係」一篇,作者並不繞著彎說話,直接表明公共關係的目標就是控制大眾的心智。因此這裡所謂的「公共」變成一種單方面的訊息傳遞,而非一個相互交流的管道,在這樣的前提之下,進而操控大眾的選擇權。作者提醒我們,其實我們自以為的選擇題都只有一個答案,而且我們還必須選擇這個答案。

  做到以上幾點,媒體操控的另一項手法就是「操控輿論」。作者以戰爭──事實上本書也只拿戰爭──為例,由於民眾多半是反戰的,在不受外界侵犯的前提下,沒有人會答應戰爭。偏偏國家需要藉由戰爭賺取利益,因此便藉由選擇性的報導輿論,將少數人的意見多數化,反而使多數人誤以為自己的意見才是荒謬不可談論,進一步掌控輿論,並靠著這樣的輿論製造出「反對的支持者」,反正帳面上人民終究還是同意了。

  「宛如真實的表述」所講重點在於「竄改歷史」,真正的歷史依照各個不同的解讀而有不同面貌,這關係到每個國家的利益輸送問題,以及權力劃分上的依據,因此真正的歷史可說是只有經歷過當下的人才稍微能夠說自己接近歷史的真實核心。然而若是做到竄改的地步,就真的只是為了滿足人類基本欲望而已,因此同樣的戰爭,同樣的殺戮,確有著截然不同的傷亡數字,這絕對不是單純統計上的問題,事實上,他們或許從來就沒認真計算過。

  「異議文化」是反抗上述所有問題的少數利器,先前諸點所述,要不就是單純講述客觀環境、要不就是參雜了個人評論的對政治現實批判,或許方向不同,但重點只有一個──媒體是完全受到操控的。這時候,代表著反對聲音的就是各個不甘就這麼沉淪的組織團體。將反對勢力分散是媒體操控擅長的手段,然而當一群反對勢力集結,那所發揮出來的力量就絕對不容小覷,這種傳播理論當中的反抗型閱聽人一旦發聲,縱使是政府也不敢小看。

  可惜的是,「敵人來了」這一小節所提到的就是政府和媒體應付上述異議文化的手段,明確地說就是「轉移話題」。人們面對傳播訊息的接收習慣是先近後遠、先親後疏、先大後小,這牽扯到心理層面和現實層面的問題,但無論如何,我們會關心距離我們最近、最重大的事情。看過外星人進攻的科幻電影後,不難發現大美國主義精神的發揚光大,但重點是我們在面對強大外敵的時候,分崩離析的人類確實會重新團結抵抗外侮,這樣的道理放諸四海皆準,因此政府也很愛用。將歷代美國對外出兵的理由擺在一起看,會發現這世界上到處都是恐怖份子,也到處都有美國大兵帶著可口可樂在保衛別人的家園。雖然我們不能說美國政府拿人民的愛國精神當做貪污或是種種弊端的擋箭牌,但是那些「國際恐怖份子」卻也總是能夠平息美國國內的許多批判聲音。

  「選擇性的認知」根本就是人性的弱點大考驗。我們所相信的事物往往是因為我們希望自己如此相信而對其產生了相信,這句話似乎很拗口,但也是我們人類逃避現實常用的方法,因為我們必須「相信」。我不相信美國的人民都是笨蛋,哪怕他們可以天真地對著每個見面的人說「哈囉」,哪怕他們相信誠實是為上策並且奉為圭臬。但是當國家登高一呼,說某某地方又有某某恐怖份子需要美國的軍事武力加以制裁的時候,沒有人願意相信諸如油田等等戰利品才是美國出兵的真正原因,大家永遠選擇相信美國的人道精神不會虐囚,也永遠選擇相信那些被攻打的對象都是罪有應得,甚至相信以色列絕對不是恐怖組織。

  「波灣戰爭」被拿來為媒體操控一章作結,對美國有著極大的諷刺。當美國人民相信著海珊之所以該被消滅的原因在於他是侵略者的時候,沒有人想過伊拉克人民眼中的美國大兵究竟是救世主還是毀滅者。反正好萊塢告訴我們超人是美國人、外星人來地球觀光的佔領區排行榜榜首是白宮、毀滅性天災的最後倖存國家在美國,就連最高明的智慧型犯罪也是來自於美國。因此美國人理所當然地用著這樣的思維去面對全世界,彷彿是這個世界的核心,彷彿地球是因著美國才旋轉,究竟什麼才是對的?作者在文中要我們去思索,而這個我們絕對不應該只是美國人。

  接下來進入第二個主題──「火星來的記者──『反恐戰爭』應如何報導」。這部份的議題說穿了只是對美國無時無刻想著毀滅國際恐怖組織的死腦經加以批判,最精采的部份在於作者藉由一個火星來的記者的眼光告訴美國人,誰才是真正的國際恐怖組織。

  由於奉行恐怖主義,所以他們的行動叫做恐怖行動,而最簡單純粹的恐怖行動就是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說別人有罪,然後擅自把坦克車開進別人的土地,拿飛彈丟別人的軍事基地,然後撤換掉別人的國家領導人──這似乎都是在說美國?不,這只是美國出兵時指責別人的理由,只是很不巧地美國完全符合上述各點狀況。然後美國變成國際黑社會的大哥大,從此皆大歡喜。
這整篇演講再再顯示出美國政府為了戰爭後的附加價值,不惜一切要發動戰爭侵略他國的心態,以及真正進行侵略後,世界各國竟沒有能耐譴責或阻止他們的這種巨大權力。美國能夠變成當今世界強國不是沒有道理,只是當絕對的權力掌握在手,絕對的墮落不應該是唯一的選擇。只要能夠在內心有所反省,明白並且願意真正站出來否定媒體所施加於大眾的幻象,再有技巧的媒體操控手法都會有碰壁的時候。然而既得利益者願不願意放棄自己手中所掌握的權力,而重新回到一個「人」的身分,就得仰賴道德教育的努力了。

結語:

  這本書的詞語本身並不辛辣,但內容卻相當直接而且具有破壞力,我試著以全書概要附加個人感想的方式撰寫這篇心得,並且擅自取消案例的介紹部份,原因不是找不到案例以供列舉,而是這本書隨處都是案例,甚至可說是一本由案例所堆砌而成的小書,既然如此,也就不再額外贅述。

  正如同張錦華教授在導讀中所提一般,這本書的書名對內容而言確實有一定程度的誤導,至少它絕對不會是一本為讀者解讀何謂「媒體操控」的工具書,而是一本針對美國國家政府和媒體之間狼狽為奸發表批判的著作。雖然每個人對於美國的老大哥心態多少都有點感受,但真正明文列舉出來的時候,才真正發現這樣的美國政府其實還頗為「可惡」。

  我不是美國人,不打算發表什麼對美國感到失望痛心的長篇大論,只是反思我們自己的國家,是否也有這樣的聲音可以發表?難道一味看著美國人嘲弄美國人就可以讓我們自我的阿Q精神有所安慰嗎?我想不然,而是藉由這本書的冷嘲熱諷,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是否現在媒體真的有所謂的公信力,或者我們能夠相信自己的政府多少?藉著這樣的反省,台灣的媒體才能夠有所提升。

2005/06/08

自我介紹

簡單來說,這是黑羽未來發表社會議題評論的專區,我將會試著以所學的傳播相關知識去探索這個社會的問題,並且以自己的認知觀點做出相對的評論。我不會說自己的觀點一定正確,但確實是一個含著淚對社會宣告不治的矛盾者所開出來的藥方,循著這個藥引子走,或許真能讓這塊土地起死回生,也或許只是我的一廂情願,總之,不論結果如何,我都盡力嘗試。

過去我嘗試著以文學創作的方式寫下這個社會的病,現在也繼續如此。然而我發現,不論小說的批判性再重,它終究是小說,終究是隔層紗在猜測作者的意念,這樣的影響力實在太慢。當然文學創作本來就是我的興趣,我不會放棄這個領域,只是現在決定開闢另一條道路來達成我的理念。喜歡文學創作的人可以到病歷表去,在那裡,我是病歷表主人。

──那就是過去我所嗤之以鼻的一切傳播理論。我要試圖用這些理論去分析這個社會,並且給自己一個可以接受的理由去證明這些理論有存在的必要。算是跟自我的一個抗衡嗎?我不確定,然而在真正認識自己所反對的事物之前,我認為沒有任何人有資格對事物加以評論。

總而言之,我不確定這個地方未來是否會因為這些言論而變得辛辣難以入喉,我只知道,這是將自己定位在文字創作者的我,對這個社會所能做的唯一一個小小幫助。我的評論。

My Commitment

凡進入血紅屋者,除商業廣告,所有討論,含惡意謾罵及各種傷風敗俗字眼,黑羽承諾一概不刪!這是個主張言論自由的時代,我選擇無條件相信公民的自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