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21

【組曲】關於閱讀這件事

 


  好久以前在閒談中聽小海提到過,有了錢買書,卻沒錢買到那個時間,究竟「買書」這件事情,是否突然之間只能成為幫助經濟流通的手段,而不是取得知識的管道呢?

  有這種感覺並不是第一次,只是這陣子喬遷,一個人兩隻貓,住在一房一廳一衛浴,有些奢侈的電梯公寓當中,每天眼睛睜開,就是寫作和找工作,突然之間整個人閒了起來,剛好今天總算搞定了網路連線的問題,想在繁華街和血紅屋各留一篇文章做個紀念,腦中想到的題材就是這個。

  我總是自謙閱讀量不大,實際上和那些真正的文人前輩相比也真的不大,滿書櫃的雜書多的是買來擺著好看的東西,有好好拿下來讀過的或許還不到一半,有時候會想,我究竟買這些書回來,難不成是為了避免哪天它們絕版我就買不到了?

  買書,究竟是為了得到裡面的知識,還是純粹只是為了滿足「擁有」的喜悅呢?

  書是一種裝飾品,這從坊間大部頭作品總動不動就推出完全不適合翻閱的精裝書就可以看出,這些書有一個共通的特色,那就是厚重,擺在書架上,看起來就很有學問。

  去一趟IKEA,不難發現,他們的客廳、書房裝潢樣品裡頭,總會特地在書架上擺個三五本沉澱澱的原文精裝書,顯示這個房間充滿了「書香味」。我是不討厭這樣的做法,只是到底有多少人真的選書只挑封面呢?到底有多少人壓根兒不在乎這些印上鉛字的廢紙裡其實藏了多少珍寶?到底有多少人買書的時候從來沒思考過自己究竟能相對買到更多的時間來閱讀它們?

  赫拉巴爾在《過於喧囂的孤寂》當中描述著一名年老的廢紙打包工人令人心酸的自傳,那名工人沒有任何的社會地位,在最惡劣的環境當中從事著最低賤的工作,每天的任務就是將堆積如山的廢紙用壓縮機打成一個包,然後眼睜睜地看著這些曾經可能填滿雨果、尼采等人文采和氣度的著作,變成一個個毫不起眼的立方體。

  然而老人卻在這樣的環境當中,藉著日復一日埋在書堆中的閱讀,成為一位飽讀詩書的學者,他的學識不只比成天混在大學裡不知今夕是何夕的紈褲學子來得淵博,甚至還要比他們的老師還要有學問了。他依然只是個從事卑賤工作的社會最下層工人,一天辛苦的工作下來,只希望好好來杯啤酒解渴。

  閱讀這回事,看的絕非書架上的份量,而是留在腦子裡的內涵。

  我放棄了或許是全台灣最有身價卻也最累的書店正職工作,換來的是每天吃老本的生活,卻也得到了寫作以及閱讀的寶貴時間,這當中的失與得,或許永遠也沒機會精算出個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我相信最後決定這麼做的自己不會有遺憾。



組曲另一章:關於創作這件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My Commitment

凡進入血紅屋者,除商業廣告,所有討論,含惡意謾罵及各種傷風敗俗字眼,黑羽承諾一概不刪!這是個主張言論自由的時代,我選擇無條件相信公民的自制力。